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为了一江碧水向南流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山清水秀的生态村庄。

 

    □廖海峰 记者曹友春 文/图

    深秋,记者走进赣南的“北极”——肖田乡朗际村,蓝天白云宛然成画,绿树红叶相映成趣,灌木丛林摇曳多姿,清澈泉水潺潺流淌,尽管已是深秋,这里依然满目葱茏。

    宁都县在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保障绿色成江河源头永恒的“底色”,更为赣江输送一江碧水。

    生态,列入政府战略

    赣江是我省境内第一大河流,自南向北流贯全省。赣江源每年为赣江提供数千万立方米的一类水源,滋养了两岸的生灵万物。依照宁都实际,调减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矿产、化工等产业,就更有利于走出“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但宁都的决策层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提出生态保护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还要强化。

    为此,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宁都县把保护生态列入该县发展战略,贯彻到总体部署、措施制定和工作安排中,为了绿水青山,宁舍金山银山,采取最严厉、最严密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南流。

    该县始终坚持“控新治旧”,对新上项目实行“生态标准”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前不久,一位广东客商与工业园区洽谈投资10亿元引入水洗牛仔裤项目,并承诺帮助园区引入上百家上下游企业,但由于该项目存在污染隐患被园区断然拒绝。近三年来,在“生态标准”上的一票否决,宁都县共否决高污染、高能耗和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同时,对煤矿等重污染行业开展综合整治,共关闭10家低小散污染企业。

    该县先后出台了饮用水源保护办法、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工作计划等制度,制定梅江沿岸的产业发展规划,将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综合整治等10余项生态建设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和部门,纳入年度工作业绩考核。

    目前,宁都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近百里梅江两岸没有造纸厂、电镀厂等污染企业,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在莲花山、翠微峰等景区,经常可以看到山色与湖光同碧、白鹭共晚霞齐飞的和谐景色。

    生态,融入企业发展

    走进朝盛矿业有限公司,只见处处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在这家以生产硫酸和铁精粉为主的企业,不见浓烟滚滚、尘土满天,空气如在森林里一样清新。

    该公司负责人余龙飞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企业坚持将生态文明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各采矿点产生的废石块和泥土成为附近砖厂生产页岩砖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用于设备降温、除尘,而废气和水蒸气为电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能,实现了清洁生产。

    像朝盛矿业一样,宁都县各企业主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把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的制度层面,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措施,确保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在实处,坚决做到“只要是环境保护需要花的钱一分不少、凡是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事一件不做,如果是污染和破坏环境带来的效益一分不要”。

    好生态带来好产品。东君乳业在投资该园区之前,做了一份水质检测,在100多项指标中全部达标。总经理廖长生幽默地说:“这里的水好,相信生产出来的饮料也会很好喝。”正是这一流的环保呵护的水质条件,成就了宁都食品产业的绿色品牌。

    去年以来,该县各企业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和生产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实现逐年大幅下降,COD削减量1132.63吨,SO2削减量117.15吨。

    生态,写入百姓生活

    对于小布镇赤坎村村民陈东球来说,生活在江边的日子是幸福的。这种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来自于可以免费享受秀美的山水,从今年开始,他在河边搞起了农家乐,为一江好水吸引来的游客提供服务。

    当初,“生态公益林”刚进入村子的时候,和陈东球一样,村民并不买账。不准伐木?“靠山吃山”的村民们认为山是前人留下来的,自己有权支配。野外禁止用火,上山祭祖的村民不能放炮烧香,习俗不能再延续,村民认为花自己的钱,你们管不着……直到一年夏天,砍伐较多的山体处整体下滑,大家才猛然意识到事态严重。

    如今,村民自立了有关林木保护的“村规民约”,组建了“义务护绿队”巡回护林,屋前屋后随处可见护林的标语,进行生态护林成为村民的“铁律”。村民也已经在保护生态中得到了回报。“没有林,就没有赣江的绿。”在招呼着一拨拨游客的陈松仁对记者说,他要感谢这一江好水,是它开启了他的幸福生活。

    植绿护绿的同时,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进步:过去,各家各户都把所有垃圾就近倒到河道,每年汛期,河面上都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现在,村民都把垃圾放到门口的垃圾箱内。

    “流经村里的水都汇入赣江,我们每个村民的行为直接体现在水质上。”陈东球说,进行江河源头保护,这是赤坎村村民的共识。

    “生态”两个字,看来已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