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林火灿:化解产能过剩 去库存与去产能须并重并举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9日

  在产能过剩的压力短期内还很难得到根本性化解的情况下,去库存和去产能交织叠加,将成为干扰经济增长的“紧箍咒”

  据报道,截至三季度末,959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存货余额总计1.14万亿元,相比于2012年末增长了6%,比2009年末增长了61%。

  存货的变化往往折射出宏观经济的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上行周期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设并形成了一大批产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始走向疲软,不少行业面临巨大的产能消化压力。相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去库存化的过程远没有结束。

  一般来说,去库存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需求不旺、生产下行,使企业盈利难度增加,进而影响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和增产动力,拖累经济增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如果只考虑去库存化因素,这种担心倒也没有太大必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的有效市场需求将被充分释放,为消化库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旦库存减少,供需状况发生变化,生产便会开始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去库存化还进一步暴露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仅为72%、73.7%、71.9%、73.1%和7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此情况下,只要库存水平稍微有所下降,过剩产能可能很快会对市场库存形成回补,这将对企业去库存化的积极性形成打击,使去库存化的过程变得更加缓慢而艰难。从长远看,这非常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产能过剩的压力短期内还很难得到根本性化解的情况下,去库存和去产能交织叠加,将成为干扰经济增长的“紧箍咒”。对此,有关各方应提升应对措施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未雨绸缪。

  去库存不易,去产能更难。中国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要交出漂亮成绩单,必须要深刻领会“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及“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的内涵,正确看待去库存和去产能中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放缓,不再以GDP论英雄,而要把目光从关注增长速度转移到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更具体一点,就是要更加关注转型能否有力推进、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效、产能过剩能否有效化解,并对新增投资极其慎重,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机会,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为消化庞大库存和过剩产能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分享: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