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林火灿:用市场手段撬动节能减排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9日

  在各方期待中,京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张了。从公布的信息看,京沪碳交易市场首期参与企业的数量规模并不大,前者约有490家,后者只有191家。

  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探索和实践,参与企业数量、交易资金规模等因素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不过,一个现象却值得关注和深思。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筹备阶段,本来有5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但到最后一刻,却有70多家企业选择了退出。

  企业选择退出碳交易市场,借口可以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反映出企业面对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这一问题时,明显缺乏相应的准备。

  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节能减排理念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在实践层面,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多地依赖“有形的手”的指挥和干预。这种监管方式虽然直接,但也容易带来“权力寻租”问题:一些企业完成不了减排任务,为了避开行政处罚,只能进行“政府公关”,极力给自己争取更多减排指标。如此一来,节能减排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碳排放权交易的体系框架下,第三方机构将根据参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实际,进行初始排放配额测算和分配,企业的排放配额使用情况将在交易平台上公开,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也将实现透明化操作。换言之,在市场机制的“放大镜”下,企业再想弄虚作假就没那么容易了。

  企业在应对市场化减排杠杆的过程中感到“心里没底”,一方面源于对市场规则不熟悉的恐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机制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压力,更证明了用市场化手段撬动节能减排的方向是正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节能减排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让无法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让出色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建立推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手段并不局限于碳排放权交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使价格杠杆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只有多运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多依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机制,才能让节能减排成为自觉行动,让试图在减排中“钻空子”的市场主体无机可乘。

分享: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