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2013中欧合作有助于欧洲经济复苏

来源:中国网    作者:纪明葵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欧洲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艰难转型,欧洲经济经已开始复苏,英国何去何从还在选择,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在全面改变高福利政策中经受浴火洗礼,德法英在欧洲转型中担负着巨大责任。中国正在尽最大的诚意去帮助欧盟经济复苏争取双赢。

  欧洲经济复苏举步维坚

  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较量,美国对欧洲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欧元诞生,全面挑战了美元霸权体系和造币权所赋予的“结构性权力”。由于欧元区出口商品与美国具有竞争性,欧元结算量上升必然导致美元结算量下降。结算量就是定价权,美元结算量下降意味着美国定价权的流失。美国打击欧元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世界各国认为欧元是一个不安全的产品,没有安全感。为造成欧元的不可信任,美国金融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美元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而美国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美股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但由于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世界利用美元结算的国家为其埋单,美元信用评级下降,欧盟部分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使欧元获得喘息之机。

  欧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17个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造成欧洲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欧盟的分歧与中国的帮助

  李克强总理5月访问瑞士,亚欧四国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新政府“经济外交”的突破口。欧洲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特别是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快速消长变化,中欧相互认知和心态正在发生最为深刻的调整。中欧在各自正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双方确实面临着如何在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看待和处理相互关系,追求互利共赢及共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更要尊重对方的感受。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树立了中欧自由贸易合作的新样板。推动了中欧战略合作着眼战略全局,关注战略方向、关注未来,超越具体问题和时间维度,增加互信、推进合作、互利互惠、协调共赢。

  中欧关系要科学准确地定位超越具体问题,不能因中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就否定合作主流;超越时间维度,不能因暂时的波折就否定中欧关系的发展方向;超越双边范畴,应在国际格局演变的框架中,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研究中欧关系。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整个欧洲各国政府的一块心病。强力的紧缩政策窒息了经济,导致包括英国在内的多国陷入了经济衰退,英法德三架马车在治理欧洲金融危机中产生了不和谐与不同的诉求。

  英国为了捍卫自己的预算、财政权力,以及劳动力市场,英国议会做出了就是否退出欧盟发起公投的提议。2012年7月,81名下议院保守党议员投票赞成对英国的欧盟成员地位进行全民公投,卡梅伦不得不在面对欧盟决议时表现得强势起来,甚至不惜几次投下“唯一否决票”。然而,他的这种将英国再次独立于欧盟的转变,却让他首先被孤立起来。法国为了守住欧盟经济在自己经济复苏贬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逼迫德国担负更多的责任,利用伦敦支持藏独遭到中国冷遇主动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德国与中国产业结构合作更紧密,利用合作为欧盟经济复苏争取中国更多的支持。

  积极推进与欧洲经济合作。中欧贸易1至10月已突破4561亿美元,中欧继续互为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紧密经济关系。截至2013年10月,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37869个,实际投入902.9亿美元。其中,2012年全年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605家,同比下降3.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今年前10个月,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216家,同比下降14.37%,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2013年1-10月,我对欧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4亿美元,上升98%。截至2013年9月,我自欧引进技术共44907项,累计合同金额1699.8亿美元。2013年1-9月,我自欧引进技术2658项,合同金额107.8亿美元。双方在科技、能源、气候变化、旅游、海关、质检、社会事务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文件。

  消除分歧加强合作

  奥朗德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西方第一个访华的元首, 在法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访华加强中法合作是摆脱法国经济困境,增进两国传统友谊,推进双方共赢与合作。中法之间的经济交往远落后于中德间的经济交往。德国占中国贸易额的5.33%,而法国仅占中国贸易额确的1.27%。如果不能改变法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法国就将失去主动和机遇。奥朗德带来了被西方强盗掠夺的我国圆明园遗物鼠首和兔首,表示对西方掠夺的谴责和对中国的诚意。中法双方签署的购买60架空中客车的意向协议及核电方面的合作。

  去年卡梅伦不顾中国的反对在西藏和人权等问题上采取错误的做法,会见达赖并给达赖集团提供了300多万元的援助,在中国反分裂的道路上不断设置障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动摇了中英之间的政治互信,导致中英关系出现龃龉。为了扭转被动局面5月8日卡梅伦在英议会接受质询时表示,英国政府并未改变英国长期以来的对华及涉藏政策,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英希望与中国建立强劲、积极的双边关系,对未来两国紧密合作充满期待,相信这对双方都有利。见于卡梅伦的态度经双方高层反复磋商中国同意加强英国合作。进入12月卡梅伦率领英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官方代表团访问中国,打破了两年多的政治僵局,双方关系重回正轨,掀开了英国对华关系新篇章。扩大了中英贸易额达600多亿美元,争取2015年实现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签署了人民币与英镑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巩固了伦敦作为全球人民币交易中心之一的地位。并在伦敦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和商品交易的人民币离岸债券发行中心。中国证监会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证券公司中的所占股权由不超过33%提升至49%的决定,这为中英金融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德贸易关系持续上升,两国贸易额占中欧贸易的近三分之一。双方贸易互补性强,贸易服务前景广阔。中国有2000多家企业在德经营,德国有7000多家企业在华经营。德国积极参与中国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五大新兴产业合作,中德之间正在渐进式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推进贸易合作升级,拓宽贸易合作领域,全方位深化合作。双方一致认为要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用好政府磋商、战略对话等机制,不断提升战略互信。要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两国要强化伙伴和机遇意识,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精神,不断扩大利益交融,全面深化务实合作。要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双方要着眼共同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阻力,中国赞赏德方在光伏和无线通信设备“双反”两案上表现出积极的积极立场。

  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是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 6月初,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在中欧高层反复磋商的同时我国加大了对美韩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及日产2.5排量小汽车征税,使欧盟认到与中国打贸易战不如采取合作双赢态度,选择了双方协商设定最低出口价格而不是单方面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为中欧之间、乃至全球其他贸易争端的妥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是巩固同欧盟关系的一个补充,中东欧16国,其中11个国家已经加入欧盟,中国正与欧盟就未来十年进行深入规划,李克强总理访问中东欧地区是落实中国欧盟2020发展规划的一次实践。中东欧国家也迫切需要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中国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这成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契合点,中国对中欧关系有信心,努力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推动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

  差异与合作前景共存

  中欧关系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中欧之间确实存在不少差异和分歧。这是由双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欧之间很多认识上的困难是由缺乏相互了解而造成的。依靠陈旧的思维、狭窄的视野、惯常的举措,无法推动中欧关系阔步前行。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历史的远见、博大的胸襟、机敏的智慧和果敢决断。在这一特殊时刻中欧双方都应展现出优秀的素质,密切协作,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欧关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议实现了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有效对接,全面释放了中欧互利合作的新红利,为中欧下一个十年的合作绘制了宏伟蓝图。随着中欧各自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欧关系正日益超出双边范畴,无论是解决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应对能源、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克服当前这场仍在蔓延发展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欧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这不仅是中欧各自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国际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需要。

  面向未来,中欧关系前景广阔。双方愿意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加强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扩大互利合作,通过对话解决摩擦和分歧,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强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