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9日
|
||
|
||
|
||
|
||
|
□石宣 文/图
回眸篇
2013年,是石城县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之年。石城县上下喜乘振兴发展东风,践行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战略,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前列。
工业经济跃“龙门”
2013年,石城县围绕“强攻工业”发展战略,以园区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经济撑杆起跳。
石城县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功能配套”的思路,以台商创业园为依托,以县城古樟工业区为轴心,以屏山创业区和小松创业区为“两翼”的2万亩“一园三区”工业支撑平台。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政策,以屏山创业区扩容和泉商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提升“一园三区”工业平台吸引力。
同时,石城县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为主攻区域,以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为主要形式,注重招大引强,着重引进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央企、全国百强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和“总部经济”。落实帮扶政策,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实行优先保障供地、优先保障用工、优先保障服务,对纳税大户给予重奖的“三优一重”措施。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行并联审批,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审批时限,确保企业进得来、落得下、稳得住、好发展。2013年,石城县与中航国际、大唐集团、华润万家、中铁九局等央企成功对接,项目签约总投资27.6亿元,万年青新型建材、华欣体育用品、美满生活用品制造等企业主营收入超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16%。该县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
旅游产业喜腾飞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石城县不断做优做旺旅游业。聘请国内知名设计院和设计公司,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旅游文化产业中长远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江西省石城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石城县旅游开发总体策划》等10多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旅游项目列为县重点项目,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先后建成石城县阻击战纪念园、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等旅游景点,在“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大畲村建成灯彩表演古戏台、百亩荷花园,并对毛泽东旧居等10多处红色建筑进行修缮,对宋代古城墙等客家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
品牌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石城县借助科研院校力量,加强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红色经典文化、韵味浓郁的客家民俗文化、令人陶醉的绿色山水文化、传承千年的传统莲佛文化,并将文化巧妙地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推出以绿色山水文化为主线的醉氧线路和亲水线路,以经典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怀古线路,以千年客家文化为主线的寻根线路,打响特色旅游品牌。石城跻身“全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区)”前三名;并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旅游强省综合改革试点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城地质公园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百里荷花观光带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通天寨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大畲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全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32.3%。
项目引擎更强劲
石城县抓住项目建设这一引擎,围绕“区域性矿山机械制造基地、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地、赣闽粤绿色食品基地、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秀美赣江源头”的项目定位积极编制项目。该县立足“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大框架,高标准规划建设客家风情商业街、特色文化街、物流中心等重点城建项目,合理布局商业超市、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着力做优民生项目。围绕“赣江源头”“生态养生福地”“客家人文胜地”品牌,高规格规划开发通天寨、九寨温泉等精品景点,着力做优旅游项目。同时,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力争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项目落户石城。2013年全年编报重大项目460个,其中153个和149个个性化重大项目分别进入省、市项目库。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石城县成立重点项目督导组,对2013年安排的71个重点项目采取明察暗访、集中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牵头责任部门、施工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一个团队、一个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集中精力破解项目推进难题。2013年,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中有11个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
幸福花儿齐绽放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石城县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民生之首,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在坚持做优烟叶、白莲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山地鸡、蔬菜、油茶、生猪、蜜蜂等特色产业品牌,石城白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着力扶持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获科技部立项,琴江镇大畲村荷花园获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石城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2家,新增农民合作社51家。
为了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石城县从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挤出9.1亿元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62%。建成县城3万吨日供水工程和取水口上移项目,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改水工程,解决2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筹集5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9173户;改造城市棚户区150户,新建保障房348套,城北496套公租房正在加紧建设;新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行一系列免费医疗救助措施,让群众逐步实现病有所医;投入校建资金1.2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60个,成立赣源中学,迁建琴江中心小学、古樟小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面不断扩大。
石城县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内容细化为23个子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法律服务、预防犯罪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六进”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组织联建、权益联护、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服务联系的“七联”作用。推行“六民”(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工作机制,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
靓丽莲乡美如画
石城县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目标,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工业、物流等产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排水、燃气、照明及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2013年全年投入规划经费1000万元,修订城市总规、详规及专项规划31项,启动8个乡(镇)总规、控规及全县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石城县高标准建设城乡,2013年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2亿元,完成振兴大道、莲乡大道等“五纵五横”路网建设,做美“一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并加快推进温坊拦河坝、赣江源十里绿色休闲景观长廊等17个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城市供水、供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接合部社区改造以及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示范点、乡村游连片示范点等建设,示范带动农民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还把引农进圩镇、入城区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提供就业岗位、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进程。2013年,该县获评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4个。石城县入围“全省首届生态宜居城市”。
党的建设提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石城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出台干部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采取“五动五提三差额”方式选拔科级干部。强化农村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三述三评”工作,推进城镇社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党建工程,扩大党组织的基层覆盖面;推行代言、代理、代表“三代”工作机制,推动党建工作水平大提升。
与此同时,石城县不断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开展各类监督检查22次,给予效能告诫责任追究29人,发现和整改问题41个。不断深化“三送”工作全覆盖常态化,落实双向全覆盖,2013年通过“三送”为民办实事好事2774件,调处矛盾纠纷2088件,解决信访案件380件。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和党员干部违规收送“红包”问题专项治理,2013年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行为18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人,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得到全面落实。
展望篇
2014年,是石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石城县上下将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强作风,全力推进石城振兴发展提质提速提效,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坚实步伐,努力实现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8%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以上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2014年,石城将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综合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特许经营领域,稳妥推进城建公司、旅发公司改革,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做好“接、放、管”文章,切实纠正权力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确保行政审批高效运行。围绕打造更具活力、更富商机、更低成本的开放高地,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攻区域,引进全国百强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和“总部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围绕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农村产权改革,探索县乡一体、集中统一的农村产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推进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优化投资消费 实现稳定增长
不断加大争资争项力度,认真开展部委对接和央企入赣工作,力争在落实铁路、省级工业园、生态补偿、10万吨日供水工程、220千伏变电站等重大政策或项目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华润商贸综合体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展、中铁九局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提升项目操作水平,做到提高产业项目比重、提高民营投资比重、提高大项目比重、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使项目投资拉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发挥消费基础作用,通过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稳定原有的消费业态;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建设物流中心,发展新型电子商务。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结构优化
石城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先投入后补助和科技投入差异化扶持机制,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组建研发中心,构建科技协同体系;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理念强攻工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大幅提升。整合财政补贴、扶持资金,建立政府性产业引导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完善“一园三区”平台,合理布局园区企业,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做大做旺旅游业,以争创江西旅游强县、打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为目标,推进特色文化展馆、客家旅游文化街、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温泉养生、客家文化、百里荷花、丹霞探奇、特色漂流等五大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打响特色农业品牌,积极申报烟叶、手工粉干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
推进城乡一体 打造和谐之城
石城县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统筹推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中心村为依托的城镇群落。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与品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桥三网三市场”建设;结合秀美乡村建设,抓好小松省级百强中心镇和65个省批新村点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进城人员落户、住房、就业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公租房建设步伐,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与城镇社保体系的相互对接。
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幸福指数
石城县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完善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工业园企业参保、特殊群体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石城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抓好乡镇公办幼儿园、农村完小以上学校食堂改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拓展基本药物制度,抓好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减贫措施,实施帮扶到户脱贫、移民扶贫搬迁、培训转移就业、农户合作经营增收、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新格局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乡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内容列入地方党政及其干部考核内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牢生态为重的执政理念。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强化主要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做大做优赣江源生态品牌。强化环境监管和责任追究,落实建设项目防治污染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严格项目能评环评审批。
坚强党的保障 凝聚发展合力
石城县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建立健全重大决策意见征询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载体和服务机制,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组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方法,切实把好干部选上领导岗位,充分调动干部改革发展积极性。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三送”工作,进一步开展好“五进农家”“三代”“六民”活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精彩点击
●财政总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三年翻番”
●工业出口总额实现“四年翻番”
●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旅游强省综合改革试点县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石城地质公园入选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
●通天寨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大畲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
●跻身“2013年中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
●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绩效考评A级县
●灯彩节目《丰收锣鼓》首次亮相央视中秋主题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