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30日
“踏着苏区振兴的铿锵鼓点,随着旅游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崇义发展生态旅游业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梦想照进现实,崇义应有所为,且大有可为。我县着眼绿色转型,按照发展生态化、建设景区化思路,打造具有崇义特色的发展升级版,以非常决心、非常举措,致力将旅游产业做成我县振兴发展的‘兴奋点’‘引爆点’。”谈及做旺崇义旅游产业,崇义县委书记许志辉信心十足。
崇义县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优质自然禀赋,发展旅游业是崇义加速振兴发展的现实路径。许志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态是崇义的最大资本、最大潜力、最宝贵财富。保护好生态,做旺旅游才有底气、才有生命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充分发挥国家环保部对口支援的有利契机,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全国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始终坚持工业服务于旅游开发,城市建设配套于旅游开发,群众生活方式顺应于旅游开发,呵护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许志辉对“旅游振兴”作出了如此诠释。
崇义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有 “中国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的旅游风景区”阳岭,有誉为“华东户外运动第一山”齐云山,有“地下宫殿”之称的聂都溶洞群,更有“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上堡梯田,“不是漓江胜似漓江”的陡水湖,还有保健养生的茶滩温泉。许志辉介绍,下一步,崇义将紧扣生态、养生、休闲元素,把登阳岭、赏梯田、探溶洞、泡温泉等精品线路推介出去,开发和衍生出春季赏花踏春之旅、夏季溶洞野趣消夏之旅、秋季梯田野果文化之旅、冬季温泉美食养生之旅的四季游旅游复合产品结构,让来崇义旅游的人不愿回去、来了还想来。
城市是旅游发展的门面、形象,也是载体、内涵。许志辉说,崇义要抢抓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机遇,舍得大投入,追求高品味,全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阳岭脚下,总投资10亿元的“阳岭健康养老项目”正在筹建,定位为拥有3000个床位的高端养老示范基地,致力打造中国健康产业的一张新名片。紧邻的1500亩已征净地,在建五星级酒店、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总投资50亿元的滨湖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一座靓丽的生态旅游城市呼之欲出。
美景让游客留恋忘返,美食打动游客味蕾。“崇义味道” 让越来越多的游人竖起了大拇指,为崇义旅游增添了亮色。许志辉介绍,近年来,崇义大力扶持野生刺葡萄酒、南酸枣糕、富硒茶等绿色食品,擦亮“高山、有机、富硒”绿色品牌,已初步形成以齐云山、君子谷为龙头的生态旅游食品产业,2013年生态旅游食品产值超3亿元。仅齐云山酸枣糕年纳税超2000万元,在建3.5万吨生产线即将竣工,产能将扩大近4倍,年缴税有望达亿元。
崇义抓生态旅游已经尝到了甜头,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43.6%和74.8%。计划到2015年,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翻两番。许志辉表示,新机遇、新战略、新蓝图,崇义生态旅游业必将铆足马力驶向振兴发展快车道,崇义人的“旅游梦”指日可待。
精彩点击
精心谋划振兴发展
抢抓《若干意见》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组织编制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三年推进计划》和《八年规划纲要》,建立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达到477个,总投资规模达到925亿元,完成上报和争取列入市级振兴发展项目库重大项目216个,项目入库数居全市第三位。
争资争项突破历史
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9.72亿元,同比增长25.1%。成功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省财政转移支付县、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省财政中央苏区县重点帮扶等一批重大政策,乐洞风电场开发、柯树岭矿区综合治理、关刀坪220千伏输变电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高效推进新城建设
以景区化、生态化理念规划建设城市,高效推进阳岭新城建设,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阳岭新城百日攻坚战期间,完成土地征用3300余亩,拆除房屋11.2万平方米,创造了征地拆迁的崇义速度,拓展城区面积一平方公里,完成城市建设投入3.65亿元,县城龙头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城区环境更加整洁、交通秩序更加规范、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彰显了宜居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为契机,加大了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圩镇治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现代农业绿意盎然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等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发展红豆杉苗木、蔬菜、脐橙、油茶、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了齐云山、君子谷等一批绿色品牌。
“三送”工作纵深推进
坚持把“三送”工作作为“惠民工程”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2013年,县财政安排示范点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513万元,“三送”干部帮群众办实事好事4018件,协调处理矛盾纠纷2290件,争取项目扶助资金603.89万元。
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民生支出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5.9%,比上年增长15.7%。全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水上漂”和“双渡”农户全部搬迁上岸;解决2.7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城镇就业2133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99人,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3884.7万元;重大疾病免费救治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免去治疗费用244.35万元。
保护发展绿色生态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向上申报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培育多元旅游业态,开发“崇义二日游”精品线路,打响“中华绿谷、天然氧吧”品牌,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全国旅游养生目的地知名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