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拒绝日本式通缩

来源:中国网    作者:曲子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通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这不仅因为通胀对经济的有伤害,更重要的是,它对民生及社会稳定的影响巨大。

  通胀,对任何政府都是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情,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民生)问题。但世人普遍认定,通胀主要由央行负责。甚至认为这应是央行唯一的使命。比如,欧洲央行。

  之所以认为通胀由央行担责,是因为通胀与货币的亲密关系。至少理论上如此。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更加广泛传播了这一理念——货币,在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

  遗憾的是,货币主义理论已被证伪。日本是QE的创造者但却遭遇20年通缩。但这并非特列。欧元区通缩危险正在增大。美国经济在五年里、三轮半QE侵泡下,通胀亦难觅踪迹。

  去年下半年就预言过,中国通胀风险不再更应担心通缩。当时的理由有三:一是持续近两年是的PPI负增长;二是产能全面过剩;三是超发货币变成砖头水泥(僵尸货币)不再有功效。

  今年4个月过去,通胀已远离政府目标而PPI延续负增长。在我看来,通缩的逻辑愈发清晰:

  首先,货币功效弱化逻辑。简单说,就是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金融工具增多有准货币功能。换一种角度表示就是,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M2会远大于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两者差异所表示的是,金融市场资金使用效率更高。这就是为何美国M2与GDP比值仅有0.8倍,而中国则接近2倍的主要原因。

  这里需要指出两点:其一,发达经济体的QE均为债务货币,也即央行通过购买市场现有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表明政府债务过大。而去债务化也是造成经济通缩的另一个因素。其二,中国的“僵尸货币”属于无效能货币。这点,日本经济是最好例证。

  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至少是一种新金融工具。它会使社会资金效率有很大提高,并减少金融成本。这显然也会弱化货币功能。可以确定(或可以验证)的是,M2增速会逐渐降低。

  其次,产能全面过剩逻辑。这并非中国独有问题,全球已来到供给过剩时代。但显然中国最严重。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光伏产业——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产能过剩并不比钢铁产业更轻。在中国几乎找不到还有不过剩的产业。

  支持这种逻辑的依据是,PPI已持续25个月负增长。而且看不见任何掉头迹象。

  第三,去债务、去杠杆逻辑。这里给出三组债务数据:1、2008~2012年,仅5年时间中国总债务与国民收入之比就从125%猛增至210%;2、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杨的研究团队最新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整体债务规模为111.6万亿、是当年GDP两倍多;3、IMF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债务股本比率平均为110%,中国企业债务水平超过美国、日本危机前水平。

  去债务、去杠杆将是一个持续漫长且痛苦的过程。而这必然会压制通胀。但中国也存在一个对冲手段:民企、个人家庭增加杠杆与债务。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就是“国退民进”。

  第四,市场实际高利率遏制通胀。市场实际利率高企已持续多年,这显然会遏制通胀但也会制约经济增长。两次实证案列:美国70—80年代,沃尔克领导美联储用高利率恶战通胀;90年代,朱镕基采用高利率加保值补贴压制通胀失控。这都是利率遏制通胀的经典案例。

  最保守的数据是,国企包括地方政府的贷款利率7%以上,而民企贷款成本要高国企一倍以上。民间借贷更离谱会高达30-40%,且已经持续多年。与上述两次案例不同的是,这次是市场实际利率“自发”的调整。

  第五,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替代逻辑。一国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存在替代关系。一般来说,一国汇率是国内价格水平的防护提。但过去出口导向政策使得央行反其道行之。这种政策已导致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这是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

  毫无疑问,近4万亿外汇储备既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经济失衡与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继续增长已无法再持续下去。

  今年以来,央行已对汇率制度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革,一是波动幅度扩大到2%;二是央行减少对市场汇率的干预。但另一面是现在全球汇率体系也发生变化:竞争性货币贬值成为主流。也即人民币不主动升值而实际存在隐性升值的事实。比如,对日元汇率。

  最后,房价下行逻辑。2014年,显然房价已现拐点。由于房地产行业牵涉太多行业,一旦房价下降成为趋势,必然使得物价总水平持续性下滑。

  在以上通缩逻辑中,影响、冲击最大应是房价下跌;货币弱化意味着资金效率提高,是经济上的利好;汇率波动影响最难评估、贬值概率大于升值;去债务过程漫长但有对冲手段。市场利率理应伴随通胀下行,但也会让经济下行。

  通缩前景清晰可见、或难以改变、也未可怕且必全是坏事。但日本式通缩肯定麻烦。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