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观点中国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1日
当地时间6月25日,中国富豪陈光标在纽约市中央公园的船坞餐厅举行慈善活动,宴请250名贫民与流浪汉。不过,陈光标并未履行他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的广告承诺,没有在就餐完毕后向赴宴者每人发放300美元现金,引起现场众人抗议。(6月26日,新华网)
陈光标本来打算宴请1000位贫民和流浪汉,并给每人300美元现金。但警方认为因为现场秩序维护等问题,会场最多只能容纳300人,因此取消在草坪上的700人宴席。另外,组织本次活动的纽约市救助会方面认为,流浪汉可能会误用这些钱款,因此陈光标将许诺的钱款如数捐给了援助会。贫民和流浪汉们得不到300美元现金,便愤怒了,认为受到了欺骗。
除了贫民和流浪汉们的愤怒,外媒、境内媒体和网民也有大量的讨论。
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慈善?
不管方式如何,陈光标实实在在地帮助了穷人,做了好事,他的行为应该得到赞扬。
《纽约客》有评论指出,陈光标这次做了一个很棒的举动,帮助了那些不幸的人们。对于这些人来说,也非常受益。
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认为,评价陈光标的一个重要尺度,那就是陈光标这个“首善”到底有没有给人捐钱捐物?如果农民真的拿到了猪,流浪汉真的得到了钱,真的让一部分人(哪怕是一个人)受益,仅就这一点来说,那就算得上是一个善举。
评论员司马平邦认为,陈光标自由施舍自己的财产,刷新了慈善概念,使美国人民真正体会到来自中国的友好,全世界都很高兴。
单仁平在《陈光标是中国多元时代的特殊符号》一文中指出,多元文化的可贵之处,就是允许、宽容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同时让各种南辕北辙的外相表现都为公众的福祉贡献正能量。陈光标喜欢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但只要他的确做的是“好事”,公众在把他当做谈资尽情议论之后,仍应欢迎他在这个时代和在中国慈善界的存在。
暴力慈善是对穷人人格尊严的不尊重?
慈善在于扶危济困,而非高调宣扬,置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样的暴力慈善,打破了慈善活动的底线。
钱江晚报评论员纪玉在《陈光标“高调”未必高效》一文中指出,慈善事业,重心在于如何真正帮助陷入困境的人们,而非宣扬行善者。因此,更多人选择“低调行善”,而非陈光标式的“高调”。帮助他人,并非施舍,更不能“嗟!来食”。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是所有慈善活动的底线。
解放日报评论员封寿炎在《慈善不是施舍》一文中表示,慈善受助人往往是穷人,社会地位比较低,在许多竞争中都处于劣势,因而他们的自尊心更加脆弱,感情更容易受到伤害。大张旗鼓的捐赠现场、媒体云集的受领仪式,以及善款授受之间,镜头一览无余地捕捉每个细节、每个表情,然后在大众媒体上公布,都无异于让穷人示众,把他们贫穷的伤疤揭给别人看。
羊城晚报评论员周云在《陈光标的慈善是有问题的慈善》一文中指出,之前有人说他所做的是“暴力慈善”,颇有些道理。他的慈善以物质援助为主,更令人诟病的是,伴随着夸张的个人作秀。此次在美国,又将个人的价值偏好强加在受资助者身上,更是令很多人侧面。
陈光标追求曝光度和经济利益
不可否认,在高调慈善背后,陈光标追求新闻曝光度和经济利益。陈光标新浪微博在6月11日发了一条博文,“标哥近两天又上多家头条了,不想上还不行,月底前标哥还有创新善举,还要上国际大头条,嘿嘿。”“上国际大头条”指的就是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登广告,准备在美国做慈善这件事。在美国做慈善前后,陈光标也转发了一些知名媒体对其的报道,如新华网、凤凰网等,其中大多为正面报道。可见,陈光标追求新闻曝光度。
另外,有了新闻曝光度,陈光标内心念念不忘的是经济利益。@陈光标新浪微博的简介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请您把建筑拆除交给专业的企业!zhongguodiyichai@163.com”这里不提慈善家了,专提业务,连邮箱前缀也是“中国第一拆”的汉语拼音,可见其很看重经济利益。
纽约救助会总裁梅斯也承认,这场高调的慈善活动,纽约救助会的宗旨是“给他们(穷人)关注”,最终演变成了“给他(陈光标)关注”。“他确实想让自己受关注。我不想去评价他的动机,只是希望他这种引人关注的做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中国网评论员王传涛在《慈善,从来不是一场“中国达人秀”》一文中指出,把慈善搞到如此飞扬跋扈、不讲道理的水准上的慈善家,恐怕全球也只有陈光标自己了……世界范围内,关于慈善的一些基本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慈善事业,从来都不是“达人秀”,更不是“中国达人秀”……慈善从来都是慈善,与出名无关,与自恋无关,与炒作无关。
四川在线评论员肖勇在《陈光标游是走在纽约街头的“武训”?》一文中指出,也许这正是小商人出身标哥式的狡黠,他需要用他的独特的影响力扩大他的知名度,为他的再生环保事业谋得一份国际市场的份额,如果是真,陈光标还真有点问题。
新华网评论员高菲在《陈光标式行善 老外为何不买账》一文中指出,事实上近年来,陈光标为海内外慈善事业大量捐资。在“非典”、东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情救援中,陈光标慷慨解囊,被誉为“中国首善”。但是,他的行善方式多半高调且突出自身,仿若在举办一场场的“个人秀”,甚至常常混乱结尾,或者草草收场,在国内外引起了颇多质疑。
完善慈善制度,才是慈善事业的出路
高调行善,直接送现金给穷人,未必能起到帮助穷人的作用。只有从具体社会问题出发,充分了解救助对象,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才能保证慈善事业稳步向前。
纽约市救助会总裁梅斯对媒体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对于陈先生分发现金的做法不同意,很多无家可归者将把这样一笔现金用在可能伤害他们的地方,比如买酒甚至毒品。我认为我们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他把这9万美元捐给我们救助会,由我们在更长期的工作中支配善款帮助穷人。要知道,有了这笔钱,我们能够一天提供500份餐,一直持续90天哪!”
对此,公益人士才让多吉评论称,美国的慈善组织在设计慈善项目上,会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从社会问题出发,建立在对“救助对象”的深刻了解之上,他们不仅仅看到“贫困的问题”,他们也关心“人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是放弃和埋怨,而是找出更具体的解决办法。
才让多吉进一步分析称,从这样的事件中,我们该反思:做慈善应如何从社会问题出去,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去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式,以及慈善公益组织在慈善公益项目中的作用与专业态度应是什么。
钱江晚报评论员纪玉在《陈光标“高调”未必高效》一文中表示,简单地发现金、请吃饭,除了短暂地吸引关注,并不能获得长期的效果。在慈善事业更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讲求专业化和长效性,这样的慈善方式,不仅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而且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关照受助者的尊严和感情。因此,在讨论陈光标“高调行善”的是非之时,更要关注如何形成一个高效运转、良性发展的慈善体系,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实在的帮助。(文字整理/毅 鸥 实习生曹振明亦有贡献)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