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国资改革"容错"更要"避错"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汪昌莲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1日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详细描述了江苏国资改革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并为改革专门设置了罕见的“容错机制”,即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依法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改革措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应当给予包容。(7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上,在国资改革中设立“容错机制”,主要是针对国企高管而言的。其根本目的,就是鼓励国企高管大胆创新和探索,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效果不好,甚至造成损失,只要程序符合规定,未谋私利,可以减轻或免除相关人员的责任。由此可见,设立“容错机制”,允许国企高管在改革中犯一些错误,是从制度上保护国企高管创新、实干精神的一种体现,值得一试。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国企高管,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少干事就少犯错,少犯错就是好人”等消极观念,主要表现在“四不”,即不学习、不思考、不改革、不创新,或在思想上守旧抱缺、不思发展,或占着岗位不作为,只做“和尚”不“撞钟”。试想,如果国企高管在思想和行动上如此平庸,企业如何发展和进步?相反,科学发展就需要实践,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通过“容错机制”来保障“改革者无罪”,激励国企高管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保证创新的“领头羊”,不至于成为“替罪羊”。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容错机制”,要避免将其演变成个别国企高管独断专行、谋求私利的“挡箭牌”。这就必须在建立“容错机制”的基础上,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执行和评价体系,避免某些国企高管把“犯小错”当成家常便饭,要么小错不断,要么铸成大错。换言之,仅允许“试错”还不够,还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纠错”。

  特别是,“容错”更要“避错”。比如,为了保证国企高管的决策正确,就必须强化民主机制,使得决策过程开放、透明,让更多人出谋划策,保证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些法治国家,企业决策层的“少出错”,是通过辩论实现的;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把有关改革方案和创新内容公布于众,让企业员工知情、参与、监督、献计献策,通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员工听证、董事会认真审议,能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更可以保证企业高管少犯错误,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分享: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