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断奶”还是救市,不是一道是非题

来源:东方网    作者:邓海建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

  今年以来,已有十多个城市出台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挽救房地产市场。对此,网友争论激烈,各执一词。人民网一项民调显示,有6128名网友认为地方政府不应该救市,占总投票数的83%,认为多年的高房价让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降低,没有幸福感,必须尽快让楼市回归理性,政府不应该出手救市。(7月13日人民网)

  中国地产业的“黄金十年”,似乎正渐行渐远。在价值规律的曲线图上,不管你能坚持多久头也不回地一路看涨,但终究有下行探底的一天。不久前,济南加入了松绑限购的行列,宣布全面取消限购,紧随其后,厦门也传出取消限购的消息。业内甚至预言,实行限购的47城中,预计下半年30余城市将放开限购。

  地方决策因时而动,道理都是板上钉钉: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35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6月份,一手房成交量持续低迷。崩盘论、拐点论、俯卧撑等论调,甚嚣尘上。从微观企业来说,截至目前,已有30家房企公布了半年业绩预报,其中有16家业绩明显亏损或者出现下调。不仅是中小型房企,A股标杆房企多项财务指标也出现下滑,招保万金除万科外,其他三家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均出现双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按耐不住出手救市,抛开土地依赖的居心论不说,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应激反应。就像市长推介滞销的土豆白菜一样,房子这回事,也不能烂在销售中心的沙盘里。

  情绪上说,地产确实该“断奶”。这不仅是因为在这几年拍蝇打虎中,中国楼市的诸多潜规则被竞相起底;更重要的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确实成了民生之重,很大程度上蚕食了改革福利。日前,同策咨询研究中心发布《45个楼市限购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土地财政依赖度在80%以上的城市包括宁波、温州、佛山、杭州等12座城市。楼市不“断奶”,后果有三:一是权力与开发商走得太近,容易“惹火”;二是忤逆价值规律,伪市场化;三是疏远实体经济,弱化地方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但问题是,地方政府一方面不能接受楼市“硬着陆”的阵痛,另一方面显然又没有熟谙《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分类调控”能力。一旦变局大幕已启,条件反射就是在紧箍咒上做文章。有的是高调发文取消限购,有的是低调“只做不说”、或者“变相救市”:比如海口等地放款户籍门口、扬州等地出台公积金新政、“闵十条”在民间广为流传……指望地方政府以“饥饿疗法”让楼市脱胎换骨,显然太过天真。

  有人说,中国楼市“十年九调”,基本就没有真正“让市场做主”过。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眼下的纠结,在于中国楼市迟早要走到拐点、而地方政府迟早也要拿出个态度来——民众、尤其是房奴深受其累,自然希望救市的手离得越远越好,而地方部门注定不是不食烟火的神仙,明里暗里都有干预的冲动与责任,这个时候,救不救其实已经不是争议,“怎么救市”、或者说“救到什么地步”,才是理性探讨的话题。

  当然,眼下的楼市早不是三五年前,行政宏调也更为谦抑。对本就是区域性市场的楼市来说,地方性救济政策再“猛”,只要顶层设计能坚守底线、住建等部门监管得力,它也难以撼动走向颓势的楼市经济。再说,地方部门更重在救“成交量”,而不是单纯的房价高低。“断奶”抑或救市,已经不是一道单选的是非题。

分享: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