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吴学安: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防止粮食过度加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8日

  农业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为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的粮食、营养和能源的浪费,应大力发展专用米、糙米、米糠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小麦麸皮制品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及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主食食品。

  随着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中国食物供应空前繁荣,吃饱对于多数国人早已不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粮食过度加工、过度追求精度,造成出品率的降低和营养成分损失,对粮食节约和人体健康都有害无益。

  数据显示,过度加工导致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以大米为例,正常情况下,每100斤稻谷能生产出70斤大米,但是目前很多消费者喜欢精细白大米,加工企业每100斤往往只能生产约50斤,浪费很大。

  而且,粮食中的很多营养都因深加工丧失了,精细化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容易造成某些“富贵病”。近几十年间,我国居民经历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完成的膳食转型。以高能量、高盐高脂和高动物性食物为特征的膳食结构,过度依赖精制食物,追求口味享受,加上体力劳动、体育运动的缺乏,导致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迅速增长。而且,多种疾病发病年龄都在提前,肥胖、高血压、亚健康、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正由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人群转移。

  病理学理论表明,膳食中摄入较多全谷物食品,可以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伤害,还可抵抗一些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长期以来,“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影响着我国消费者选择,导致存在众多消费误区。过度追求“色香味”,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风险系数,值得我们反思。

  因此,建构科学的膳食结构,食用新型营养健康食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应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体质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日报记者 吴学安)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