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股票方向封闭式基金中,前3季度收益率在30%-40%之间的封闭式基金达到了10只之多,占到全部封基的1/3,而业绩最差的是基金丰和以及基金鸿阳,前3季度收益率仅为23.04%和26.84%。同期,根据本刊统计,同期的全部开放式基金中,有超过50只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55%。
这并不妨碍机构对封基的一贯青睐。
太保暗渡陈仓
有趣的是,此前媒体报道称,历来的封基投资大户——太平洋 保险,于2009年上半年再次大幅减持封基。
同期援引天相统计数据称,2009年上半年,在封闭式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中,今年中期保险资金持有的封闭式基金市值达到237.93亿元,占比25.07%,而在2008年年末,保险资金仅持有129.44亿元,占比为18.65%,短短半年时间环比上升了6.42个百分点。而在其中,上半年保险公司对封闭式基金的增持主要来自国寿股份和国寿集团的贡献,持有封闭式基金占比高达17.59%。
至于太平洋保险,则大幅减持,同期太保集团的身影仅仅出现在基金景宏的十大持有人名单上,份额仅5000万;而在此前的2008年底,太保集团持有的封基还多达27只,总份额超过31亿份。
换言之,如若按照上述数据,则如此庞大躯体的太保集团在封基投资上几近空仓,是封基品种上的最大空头。
对此,媒体报道称,太保减持封基的最主要动机是预期封闭式基金今年的分红能力下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8年上半年,因为封基分红的巨大贡献曾使得太保实现利润的高增长。在2008年中期,三大保险巨头中,太保对基金投资的比例最低,但其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比例却居于首位——共持有25只封闭式基金,总份额达38.93亿份。
由于封闭式基金在2007年度积累了大量可分配收益并有强制分红规定,2008年3月21日至2008年4月30日,封基需要分出的红利就将近800亿元,太保由此一项就获得68.25亿元的投资收益,并借此成为同期唯一一家同比净利大涨的上市保险公司。
但时隔一年的2009年,仅有10只封基进行了分红,累计分红总额为35余亿元,同期太保集团2009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同期所获得的基金分红收入仅为3.56亿元,尚且不到去年同期的零头。
然而,本刊发现,国寿对封基的增持确是事实,尤其是国寿股份部分投连账户在最近两个月都有加仓基金,而在账户描述中,月末持仓以封闭式基金为主,其中中国人寿一进取型投连账户9月末基金持仓91.86%,较上月增仓近8%,且连续两个月末均以持仓封基为主。
而被指大幅减持封基的太保,其所行的未必就是如传说中的那样。
一位保险投资人士透露,自2008年6月底,也就是太保获得68.25亿元的高额封基分红后,太保集团就开始动用更多的账户投资封基。
本刊通过财汇信息统计数据发现,2009年中期,除太保外,中国人寿投资封基的相关账户约有三个(简称国寿股份、国寿集团和国寿投资控股),中国平安 仅有其集团公司一个账户,而太保集团则至少动用了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_保险产品”、“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团体分红”、“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等至少五个账户介入封基投资。
其中,后三者都是在2008年6月底以后新出现的面目。
其效果是,原本最主要账户“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另一个“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名下投资的封基无论只数还是份额均急剧减少,到2009年6月前一账户名下持有的封基仅余基金景宏一只、后一账户名下同期也仅持有4只封基。
由此,外界认为太保集团彼时已经彻底看空封基,并转向开放式基金。
实际上,在同期,太保集团其他新增的账户正在悄悄另有布局,其方向恰于上述账户截然相反。
比如,2008年6月30日方且新增的账户——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_保险产品,其在2008年中期也恰恰是在当年分红行情结束后,仅仅持有5只封基,总份额仅仅1.34亿,几近空仓;但在2008年底则持有12只,总份额6.5亿份。
就在被传言大幅减持的2009年中期,该账户持有封基份额不减反增,单一账户持有15只封基,总份额已达约14亿份。
类似的,团体分红和个人分红账户同期亦出现不同程度地增持。
至此,一个可以站的住脚的结论是,名为封基最大空头的太保集团,其实从未放弃对封基的一贯仰赖。
对此,上述投资人士称,尽管2009年太保从封基投资上获取的分红了了,但相比同期开放式基金的巨亏,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其仅有的3.56亿元基金分红收入,如若忽略掉有限的开放式基金分红,亦是占到同期封基总分红的十分之一,“如果果真大幅减持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占比?”
他表示,保险资金与其他性质的资金不同,其对长期分红的看重在某些时候更胜于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一般而言,在分红行情结束后有限的一段时间有时会出现阶段性的减持,但不太可能出现在临近分红时发生根本性的减持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同期QFII和基金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比例亦出现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QFII今年年中持有封基比例为2.17%较去年年末的1.79%上升了0.38%;基金公司持有封闭式基金比例为1.13%,较去年年末上升了0.23%。
分红想象
2008年封基分红的饕餮盛宴记忆犹新。
根据银河证券2008年初的统计,从2008年3月21日至2008年4月30日,封闭式基金需要分出793.92亿元的红利。按照封闭式基金2007年年报数据为依据,这800亿中有33%,即将近264亿,正是其第一大持有人——保险机构的囊中之物。
与2008年的巨大蛋糕相比,在受到沪深A股的持续下跌影响整整一年之后,封闭式基金2009年仅仅分出了35亿。
在天上地下兜了一圈之后,各机构再次把希望寄托于2010年年初封基的分红行情。
根据本刊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3日,尚在运行中的29只封闭式基金中仅有5只基金的低于面值(见表1)。
而从基金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超过半数封基可供分配利润为正,随着股指的不断走高,封基净值表现理想,从今年基金中报中可以发现满足分红条件的封基有18只,胡立峰称,如果四季度上证综指上涨20%,则所有封基都能实现分红。
另一个问题是,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在近期大幅收窄,根据本刊统计,除瑞福进取之外,28只封闭式基金由年初平均折价率35%收窄到目前平均折价率20.35%(截至2009年10月23日),从短期来看,目前封基折价率处于历史低位。
江赛春分析称,折价率的走低一方面表明封闭式基金逐步受到市场关注,资金持续流入,导致其折价率不断收缩;另一方面由于封闭式基金整体剩余年限的缩短,形成了价格回归效应。
他表示,虽然折价率收窄,但是从目前整体20.35%的折价率来看,封闭式基金依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即便从年化折价率来看,其依然超过5%,比固定收益产品高出很多,价值挖掘潜力明显。
他称,随着机构资金的进入和基金“一对多”资金向封闭式基金的流入,封闭式基金面临多重利好,未来,封闭式基金的走势将和股市走势基本一致。
胡立峰提及的另一个经验数据是,由于封闭式基金集分红、估值优势于一身,强制分红机制,封基已经连续6年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间超越大盘。
价值本源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并鼓吹其投资价值的封基专业“爱好者”,胡立峰对封基情有独钟。
“除了封闭运行之外,回归到本源,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一样,都是投资于股票市场,两者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他说。
藉此思路,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法则与开放式基金并无二致:选择优质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循着基金的操作风格判断。
不同的是,由于折价率的长期存在,令封基有了另一种投资吸引力。“如果你认定了一只不错的封闭基金,且能以一个打折的价格买到它,何乐不为?”
另一个不无振奋的事实是,根据银河证券的长期跟踪发现,有不少封闭式基金的长期业绩要高于开放式基金,甚至超越最牛开基华夏大盘 精选。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从2005 年7 月8 日到2008 年6 月27 日,25 只大盘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价格平均上涨495.33%(按照分红再投资计算),而同期这25 只封闭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是225.01%。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69.99%,沪深300 指数上涨239.49%,深证100 指数上涨302.42%。同期85 只可比口径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是237.48%(按照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计算规则和分类标准)。
“495.33%比225.01%,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比其净值增长率高出1.2014 倍;495.33%比237.48%,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比可比口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高出1.0858 倍;495.33%比169.99%,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率比大盘指数收益率高出1.9139 倍。”胡立峰在其研究报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报告中称。
而在同样的统计区间内开放式增长率第一名的是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是554.32%,但同期25 只封闭式基金中有8 只基金战胜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区间内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第二名的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净值增长率是373.82%,甚至低于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水平495.33%。
另外,本刊选取了截至2009年11月3日,今年以来净值回报最高的5只封闭式基金,在各个区间内回报和华夏大盘精选进行对比。
截至2009年11月3日的近一年及近两年的统计显示,虽然封闭式基金在净值回报率要低于华夏大盘精选,但是在期间价格收益率上,并不比其逊色。
比如,华安安顺封闭式基金近一年的期间价格收益率为121.17%,高于华夏大盘,近两年的期间价格收益率为36.77%,也略胜前者一筹。
2008年封基分红的饕餮盛宴记忆犹新。
根据银河证券2008年初的统计,从2008年3月21日至2008年4月30日,封闭式基金需要分出793.92亿元的红利。按照封闭式基金2007年年报数据为依据,这800亿中有33%,即将近264亿,正是其第一大持有人——保险机构的囊中之物。
与2008年的巨大蛋糕相比,在受到沪深A股的持续下跌影响整整一年之后,封闭式基金2009年仅仅分出了35亿。
在天上地下兜了一圈之后,各机构再次把希望寄托于2010年年初封基的分红行情。
根据本刊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3日,尚在运行中的29只封闭式基金中仅有5只基金的低于面值(见表1)。
而从基金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超过半数封基可供分配利润为正,随着股指的不断走高,封基净值表现理想,从今年基金中报中可以发现满足分红条件的封基有18只,胡立峰称,如果四季度上证综指上涨20%,则所有封基都能实现分红。
另一个问题是,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在近期大幅收窄,根据本刊统计,除瑞福进取之外,28只封闭式基金由年初平均折价率35%收窄到目前平均折价率20.35%(截至2009年10月23日),从短期来看,目前封基折价率处于历史低位。
江赛春分析称,折价率的走低一方面表明封闭式基金逐步受到市场关注,资金持续流入,导致其折价率不断收缩;另一方面由于封闭式基金整体剩余年限的缩短,形成了价格回归效应。
他表示,虽然折价率收窄,但是从目前整体20.35%的折价率来看,封闭式基金依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即便从年化折价率来看,其依然超过5%,比固定收益产品高出很多,价值挖掘潜力明显。
他称,随着机构资金的进入和基金“一对多”资金向封闭式基金的流入,封闭式基金面临多重利好,未来,封闭式基金的走势将和股市走势基本一致。
胡立峰提及的另一个经验数据是,由于封闭式基金集分红、估值优势于一身,强制分红机制,封基已经连续6年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间超越大盘。
价值本源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并鼓吹其投资价值的封基专业“爱好者”,胡立峰对封基情有独钟。
“除了封闭运行之外,回归到本源,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一样,都是投资于股票市场,两者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他说。
藉此思路,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法则与开放式基金并无二致:选择优质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循着基金的操作风格判断。
不同的是,由于折价率的长期存在,令封基有了另一种投资吸引力。“如果你认定了一只不错的封闭基金,且能以一个打折的价格买到它,何乐不为?”
另一个不无振奋的事实是,根据银河证券的长期跟踪发现,有不少封闭式基金的长期业绩要高于开放式基金,甚至超越最牛开基华夏大盘 精选。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从2005 年7 月8 日到2008 年6 月27 日,25 只大盘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价格平均上涨495.33%(按照分红再投资计算),而同期这25 只封闭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是225.01%。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69.99%,沪深300 指数上涨239.49%,深证100 指数上涨302.42%。同期85 只可比口径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是237.48%(按照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计算规则和分类标准)。
“495.33%比225.01%,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比其净值增长率高出1.2014 倍;495.33%比237.48%,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比可比口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高出1.0858 倍;495.33%比169.99%,说明封闭式基金价格收益率比大盘指数收益率高出1.9139 倍。”胡立峰在其研究报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报告中称。
而在同样的统计区间内开放式增长率第一名的是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是554.32%,但同期25 只封闭式基金中有8 只基金战胜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区间内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第二名的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净值增长率是373.82%,甚至低于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水平495.33%。
另外,本刊选取了截至2009年11月3日,今年以来净值回报最高的5只封闭式基金,在各个区间内回报和华夏大盘精选进行对比。
截至2009年11月3日的近一年及近两年的统计显示,虽然封闭式基金在净值回报率要低于华夏大盘精选,但是在期间价格收益率上,并不比其逊色。
比如,华安安顺封闭式基金近一年的期间价格收益率为121.17%,高于华夏大盘,近两年的期间价格收益率为36.77%,也略胜前者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