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温宝臣: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

  上市公司理财热情越来越高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42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金额近1200亿元。而2012年这一资金量仅为百亿元级别,2013年全年也不过逾150家上市公司购买千亿元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为何将稀缺的资金投向理财?这个问题有必要理性分析。

  上市公司如果用自有闲置资金通过理财投资增加投资收益以回报股东,自然无可厚非,这总比让大笔资金躺在账面上睡觉强。而且,这些闲置资金通过相关渠道进入资金需求方,缓解下游资金饥渴,实现资金的供求平衡,也未尝不可。

  但若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先行立项大规模“圈钱”,然后再不声不响将资金投向理财、委托贷款等,无疑会加剧资金空转,抬高下游资金使用成本,加大实体经济负担,应该引起监管层重视。

  上市公司“理财热”,表明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前景不明朗的上市公司对自我发展信心不足。

  统计显示,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多集中于机械设备、信息设备和交运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多属产能过剩行业。手握大量资金却未能用于技术、产品创新或是转型升级,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说明企业对自身发展前景缺乏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热衷理财,背后也蕴藏风险。上市公司无论是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直接认购信托产品,资金最终流向基本上都是信托计划,或是通过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进行委托贷款。但近期接续出现的信托计划延期兑付、债券违约等现象,说明市场风险正逐步集聚,理财也并非是“稳赚不赔”。

  上市公司融资“圈钱”进而理财,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占用了宝贵的金融资源,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融资后资金使用的监督监管,促使上市公司将宝贵的资金真正用在主业经营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宝臣)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