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蒋璟璟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一些高校所奉行的,混乱、封闭、内向型的财政管理模式,极大瓦解了自身的筹款能力。由于缺乏健全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告知制度,内地大学往往不被公众所信任。
近日,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校近年来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的现象值得警惕。多位高校负责人称,高校扩招后,一些省区的拨款没有跟上,学校只能依赖贷款和学费。
大学学费密集上涨,让舆论的敏感神经再受触动。近年来,高校办学成果寥寥,反倒负面消息不断。联想至此,公众似乎更有理由,对突如其来的“提价”嗤之以鼻。面对民间的冷嘲热讽,高校方面的辩白显得颇为动情:一说“物价连年蹿升,学费十余年未变太不合理”;一说“大学早已扩建扩容,财政拨款却没跟上”……凡此种种说辞,无一不是理由满满,只是无奈听者并不买账。
高校财政普遍的捉襟见肘,也许确是事实。但即便如此,就足以论证“上调学费”的正义性吗?一段时间以来,众多大学疯狂投资、盲目扩招,继而导致运营成本陡升、债务危机加剧。时至今日,这种种问题固然需要正视,却也没道理让学生全盘埋单。理论上,大学生群体,只需为所受教育服务对应付账;而无义务对校方的偿债行为负责。学校动辄“涨学费”转嫁财政压力,根本上背离了“公平定价”的原则。
“学校活得艰难,所以要求上调学费”,此般逻辑实在太过诡异。如果遵循纯粹市场化原则,学费多少理应基于成本核算,此所谓价格与价值相当;而如果仍将教育视作公益事业,大学就更不应该,不知节制地向学生伸手要钱——长久以来,高校的社会定位模糊含混,内部财务制度不清不楚。加之,财政拨款支持有限,校方往往事实上处于自负盈亏、自谋生路的窘境。
一些高校所奉行的,混乱、封闭、内向型的财政管理模式,极大瓦解了自身的筹款能力。由于缺乏健全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告知制度,内地大学往往不被公众所信任。一方面,学校日常的财政运作,时常遭遇习惯性质疑。纵使如今“涨学费”做出苦兮兮状,也不会博得太多人的谅解和同情;另一方面,针对高校的社会捐赠,历来少之又少。现实中,校友回馈、企业捐赠等等,都很少以内地高校为对象。
在很多人看来,某些高校已成财政黑洞。究其原因,乃在于它们的经营范畴,已经远超公共教育领域。大学成为四处出击的“利益集团”,却无企业化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兜底,又怎能吸引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呢?当大学无力说服主要“金主”出资,也就只有强迫“没选择的学生”多掏钱了……这种从最弱者身上榨取价值的行为,总归显得初衷暧昧、手段存疑。
和一切“服务”一样,大学教育当然可以涨价。只是前提在于,高校方面能通过自己的规范化努力,来先行说服众人。(相关报道见8月7日《现代快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