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发改委突袭奔驰:反垄断,谁都没有“法外特权”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程莉莉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唯有在垄断企业暴利产品的核心利润上动一动刀,才能让这些企业明白:不拿中国法律当回事,迟早要付出代价。

  8月6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日,已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他同时确认,对克莱斯勒、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已查明两家企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给予相应处罚;对于奔驰是不是存在垄断行为,目前正在调查取证。

  国家发改委调查发现,一些洋车企不同程度存在通过横向限制竞争、纵向限制竞争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抬高价格获取垄断暴利的行为。

  一边进口汽车身陷反垄断调查,一边车企纷纷大幅度降价——无论是整车,还是配件,不同品牌的进口汽车降价信息接连而至。消费者颇有几分“喜大普奔”之感。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年前的进口奶粉反垄断调查案。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开出乳品行业首个反垄断罚单,6家企业被处以近6.7亿元人民币罚款,随后这些企业下调奶粉价格5%至20%,消费者拍手称快。值得注意的是,违法行为严重、不能积极主动整改的合生元,获1.63亿元最重罚款。有了“前车之鉴”的汽车企业,本次纷纷主动“服软”、“示好”,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进口汽车在我国的暴利有多大?要知道,一些在我国属于“土豪”级别的进口车,在国外不过是平民座驾;一些进口车的保养维修费用高得令人咋舌。今年4月,一份热销车型“零整比”(零件价格与整车价格比例)报告显示,冲击消费者心理底线的是排名第一的奔驰某款车,零整比达到1273%,也就是说,如果这款车拆散只卖配件,全部配件的价格可购买12辆整车。同样饱受诟病的是实施了10年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进口车厂家因此“合法”掌握着全部产品的定价权……凡此种种,让人不难理解反垄断大棒为何会指向进口汽车了。

  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实际上自2011年就已开始,如今步入落地阶段。根据规定,涉及垄断企业最高可被处以年销售额1%至10%的罚款。除了进口奶粉和进口豪车,此前还有被开出3.53亿元罚单的液晶面板案以及1009万元罚单的黄金案。2008年我国《反垄断法》出台后,事关消费者利益、存在垄断行为的企业接连受到处罚。这一切显示,切除垄断病灶,谁都没有“法外特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正在沿着法治的轨道日趋成熟。

  不过,反垄断调查不能一罚了之。如果认为这些企业从此就能放弃垄断暴利这块肥肉,恐怕显得有些天真。有报道称,进口奶粉被开罚单一年来仍是涨声一片,本轮豪车巨头争先恐后降价也被指为是避实就虚的伎俩。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惩治垄断行为,不能被“试探性、表演性”的降价行为所蒙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反垄断,依然要持续发力。唯有在垄断企业暴利产品的核心利润上动一动刀,才能让这些企业明白:不拿中国法律当回事,迟早要付出代价。

分享: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