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7日
贫困群体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难点。如何让这部分群众摆脱贫穷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生活?全南县抓住振兴发展机遇,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因地制宜实施移民搬迁、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策略,念好扶贫致富这本“经”。
终于搬出来了
8月18日,记者来到全南县陂头镇张公碰村石角头深山移民安置点,只见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将二十余栋整齐划一的新建民房串起,家家大门上都贴着大红对联。“终于搬出来了!”正忙着乔迁的深山移民搬迁户张福根脸上布满汗水,也写满喜悦。
张福根的老家陂头镇程洞村小组隐匿在距镇政府20公里远的深山中,交通极为不便。“自行车骑到半道就得背着走,到集市买包盐来回都得1个多小时。”搬离深山,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然而,搬迁的资金要如何筹齐?
移民帮扶财力有限,但搭上振兴发展这趟“顺风车”,事情就好办得多。全南县把深山移民和危旧土坯房改造、小农水建设、电网升级、农村饮用水改造等项目相结合,给予移民搬迁户最大的扶持力度。“政府规划了移民新村,还给我们搬迁户每人补助3500元,加上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了1.5万元,这就有了一大笔资金,山外安家就这样从愿望变成了现实。”张福根说。
全南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副主任陈志诚表示,去年该县深山移民400多人,今年计划让4000余人搬离深山,过上幸福生活。
扶持致富产业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全南县因地制宜帮助搬迁户“找路子”:指导发展特色种植,培训就业技能,介绍就业岗位等等。张福根搬出来之后,干部介绍他到附近的苗木基地上班,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元。张福根老家深山里的山林租给别人发展林业,每年还能收取3000元的租金。张福根说:“有了这两项收入,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在全南县南迳镇大湖洋村,一条水泥路蜿蜒通往山顶,在漫山遍野的脐橙密林中,村民兰发荣在用旋耕机为果树除草、松土。10年前,兰发荣作为三峡移民从湖北秭归来到全南县,曾经种植柑橘的他,继续拿起锄头种起了脐橙。兰发荣告诉记者:“县扶移办为每两户果农配置1台旋耕机,方便轻松,效率还大大提高。”
产业扶贫,资金紧缺是最大的瓶颈。为此,全南县通过扶贫贴息撬动银行贷款,投入到芳香花木、脐橙、蔬菜等特色重点产业。此外,为激发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该县还给予发展产业的农民每亩100元的产业发展补助金。
“扶上马,再送一程,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陈志诚介绍说,全南县对扶贫产业除了在其“哺乳期”予以资金扶持,还在“成长期”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期组织党员干部到沿海地区探路、拓展市场。政策支持、资金汇聚、技术指导……一项项产业发展要素汇聚,使扶贫产业快速发展。如今,该县通过扶贫帮扶发展芳香花木10万亩,种植脐橙3万亩,农民的口袋渐渐鼓起来。
让脑袋也“富”
扶贫给钱容易,基础设施建设见效也快,但如何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全南县从扶贫思路求变,开展“智力”扶贫。
在金龙镇岗背村,常常有这么一个场景:夜晚,在闷热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聚在一起,认真听葡萄种植大户讲课,学习农业技术知识。
全南县把“智力”扶贫项目与农技下乡、“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农技培训项目相结合,聘请高校专家、县里的农技骨干和一些“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技术。同时,该县还依托远程教育、党员干部在线交流平台,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致富能手的培训,通过组织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今年5月,该县开通了“连心桥”工作平台,并在农民群体中大力推广。“平台上汇聚了在线交流、农技培训、招聘求职等丰富的功能,农村百事一键畅通。”岗背村党支部书记张美洪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让记者体验。
“智力”扶贫项目进村之后,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如今,村民们还组建了自己的歌舞队,有些老人也开始琢磨着学上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