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管清友 李奇霖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利率高抑制了股价,利率高是阻碍牛市的根本原因,其背后的逻辑是公司财务教科书里的股息折现模型(DDM)。根据该模型,股票估值是以适当的折现率将未来派发股息折算的现值,而无风险收益率是折现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利率的重要参考标准。无风险收益率越低,股市的估值就会越高,对股市就是利好。于是,就有了利率下降则股市形成牛市一说。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绝大多数时刻,股市表现与无风险收益率表现是正相关的,相关系数达到67%。我们似乎更应该希望利率维持高位或者向上而不是相反。
为何如此?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股市属于风险资产,合理的配置时期是经济复苏转向经济繁荣阶段。而国债属于避险资产,合理的配置时期是从经济滞胀转向经济衰退阶段。经济上行时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股市,赚钱的投资机会遍地开花,但10年期国债只能提供偏低的固定收益,是不会受投资者待见的。反之,经济下行时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股市,想不亏钱都难,但10年期国债此时却能提供十分稳定的固定收益,是会被投资者追捧的。
当然,股票和利率也并非所有时刻都对立。一方面,无论是当经济坠入滞胀或是陷入资本外逃,央行均不得不被动收紧银根或加息,导致企业和银行间层面的流动性出现双紧,形成“股债双杀”的局面。
比如2008年上半年,尽管全球经济已显露疲态,但中国经济仍未摆脱高通胀困境,直到2008年6月前,央行还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收紧对本身已疲弱不堪的实体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企业盈利大幅下滑。货币收紧同样也抽走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尽管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但国债也未能幸免于难。
另一方面,当经济遇到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和银行间层面的流动性会出现双松。在流动性的助推下,股债的跷跷板效应将会打破,形成“股债双牛”的局面。比如今年二季度,央行开始通过信贷支持再贷款或PSL以通过定向宽松的形式为实体经济输血。央行货币放松助力稳增长,对实体经济盈利和投资者信心形成明显支撑。货币端放松的同时也盘活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
DDM模型错了吗?DDM分母中选用的折现率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溢价。当经济上行时,无风险收益率虽然向上,但风险溢价是大幅压缩的。反之,当经济向下走,无风险收益率虽然向下,但风险溢价是大幅提高的。
现在转向投资者都关心的问题,降低融资成本或降低长端无风险收益率就会有股票牛市吗?这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根据央行201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债务率高、投资率降幅远低于储蓄率的降幅以及股权融资市场不发达所致。
从短期看,如果降低融资成本是通过控制企业债务、降低投资率来完成,会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信用风险暴露。如果降低融资成本是通过股权融资加快来完成,可能会导致IPO加快和市场抽血。很难想象他们能和股市上涨联系在一起。
从中长期看,如果债务能够得到控制,投资率下降降低了融资成本,并且辅之以结构性改革为经济转型和新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市场或许会长牛,但长期逻辑不宜短期化。
通过清理融资链条盘根错节,化解企业融资难从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企业债务、投资率高企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本质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而非标和融资链条盘根错节只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罢了。
短期内央行也可以继续通过货币宽松来压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复苏,但货币宽松存在可能性边界,若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债务和潜在通胀压力将会是货币宽松的天花板。更高的企业债务和投资率意味着未来更加失衡的经济结构,当下宽松激化的潜在通胀压力意味着未来更紧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结构改革缺位,仅依靠货币宽松引领的市场上涨最终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中国股市正在重新唤起人们久违的关注,不仅投资者要好好把握赚钱的机会,决策者更要好好把握改革的机会。中国股市亟待夯实市场基础,解决诸多制度缺陷,切莫再次辜负亿万股民的热情、信任和血汗钱。
中国股市尤其是蓝筹股低迷了太长时间,近几个月市场一改颓势,自5月底以来,上证综指的涨幅超过15%。中秋小长假前,上证指数更是连涨6天冲上2300点,创下2013年6月以来的高点。股指大幅上涨,各类股票走势活跃,市场激情因此点燃。历经漫长的低迷,中国股市再显生机,这让许多股民依稀看到牛市的曙光。
股市缘何上涨?本轮行情的直接推动力是近期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有分析认为,楼市是目前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近期房价回调导致大量资金观望甚至是出逃,股市因此成为受益者。从我国货币供给状况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近120万亿元,持续高居世界第一。虽然社会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货币供应,但近年来,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依然对资金非常饥渴,究其原因,在于大量新增的货币供给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自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迅速膨胀以来,每年新增货币供应的50%以上被地产行业吸纳。房地产吸纳资金占比过大,受害的不仅是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股市也深受其害,楼市大牛,是我国股市长期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大多数城市楼市低迷,许多城市的楼市成交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大幅萎缩均超过三成。有机构估算,由于房地产销量下滑,今年楼市可以释放的资金高达2.5万亿元。如此估算能否成为现实?楼市释放的资金有多少会进入股市?这些问题都难以给出准确答案。但从市场反馈看,楼市走熊确实为股市带来了一些真金白银,同时带来的还有股市资金面将不断宽松的积极预期。这些因素都构成了股市走强的有效支撑。
房地产市场低迷,虽然在资金方面利好股市,但楼市和股市之间也存在着危险的平衡关系。楼市下滑促进实体经济活力增强,更让市场看到经济转型成功的希望,这一点从近期股市表现就可以看出——航天科技、信息技术、国企重组等众多与经济转型相关的行业、板块,牛股频出、精彩纷呈。然而,如果楼市下滑过了头,甚至导致房地产市场崩溃,则势必引发我国金融系统动荡,届时股市也难逃一劫。
股市往往是各国资本市场的头牌正规军,然而,近10年来房地产走过的“黄金时代”,让中国楼市迸发出超乎想象甚至是史无前例的财富效应。楼市喧宾夺主取代了股市,成为中国的投资主战场并吸纳了天量资金。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楼市如果能进入较为低迷且逐步趋稳的状态,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就将被大大弱化。以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为主,投资性需求逐步淡出的楼市,应该是中国股市走强的必备条件。
股市上涨通常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了楼市低迷产生的正面刺激,近期股市上涨还缘于不断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也得益于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企稳。股市走强不一定就是牛市降临,就算牛市真的到来,其中蕴藏的风险也不可小视。股市行情的未来走势难以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股市正在重新唤起人们久违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市场,不仅投资者要好好把握赚钱的机会,决策者更要好好把握改革的机会。中国股市亟待夯实市场基础,解决诸多制度缺陷,切莫再次辜负亿万股民的热情、信任和血汗钱。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