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非公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生力军,是极富活力、潜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今年以来,会昌县通过优化环境、打造平台等举措,推动全民创业,为非公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今年前三季度,该县非公企业共有1306 家(其中新增293家),注册资本7亿元;个体工商户共有14104户(其中新增1214户),吸纳社会就业69110人。
创优环境,全力做好“保姆”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这个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创优环境。”近日,会昌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谢联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创优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会昌县下重拳、出实招,不当“管家婆”,全力做“保姆”。
据悉,为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会昌县常设了2个暗访督查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不定时暗访督查,发现办事故意拖延、设置障碍等情况,在全县进行实名通报批评。同时,该县下大力气,解决在非公经济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服务意识,多服务、少干预,助推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度是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认识误区。对此,会昌县明确提出“既要‘女婿’(招商引资),又不冷落‘儿子’(本土企业)”,要求对本土企业与引进企业一视同仁,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让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会昌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石磊矿业集团负责人杨赋斌说:“县委、县政府这么重视本土企业,我们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更加信心满满。”
建好平台,告别“随意放养”
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就是一块非公企业聚集的洼地。
依托“一园两基地”,会昌县引企进园,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工业园、台商创业基地、氟盐化工产业基地是会昌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其中,会昌工业园现有企业16家;台商创业基地规划1万亩,东区在建,已有11家企业落户,西区正在平整土方;氟盐化工产业基地规划1万亩,已有7家骨干企业落户投产。
“平台拉动,使会昌非公经济告别‘随意放养’,走上有序发展。非公企业抱团闯市场,有效增强了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会昌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书记郑珍兰如是说。
非公企业要发展壮大,融资是一个瓶颈。针对于此,会昌为非公经济发展构筑融资平台,牵线搭桥,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设立“财园信贷通”,今年以来已为21家企业发放贷款5500余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会昌设立了“小微信贷通”, 通过政府担保的形式,为符合放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5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贷款,今年以来已为56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发放贷款2925万元。
改革创新,“草根”育成“大树”
被喻为“草根经济”的非公经济,必须依靠肥沃土壤、阳光雨露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会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重点引导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交通、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医疗等领域,允许民间资本以参股形式参与教育、体育、文化艺术等事业单位的改制经营。同时,会昌推行工商注册便利化,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在做大非公经济总量的过程中,会昌由县领导带队,组建了7支产业招商小分队,围绕拉长产业链,瞄准国内一流企业,进行招商推介。同时,支持民间资本抱团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生产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目前,该县氟盐化工、锡冶炼、食品、水泥建材、服装纺织等10余个产业集群正不断发展壮大。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实施品牌战略,是会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县对在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同时,奖励技术创新,对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200万元、50万元。
改革创新,释出潜力。今年前三季度,该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2.7亿元,同比增长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