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每当夜幕降临,在大余县新城镇王屋岭村文化广场,都可见成群的姑娘大婶们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老人们三五几个围在广场左边长廊的凳椅上闲聊家常,孩子们笑着跑着捉迷藏,好一幅悠然自得的农村和谐画卷。
王屋岭村热闹欢快的夜景,正是大余县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带来的变化之一。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近年来,大余县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整合资源,激活内力,打造“六无村居”,探索出村居社会治理的“大余模式”,组织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解决了发展难题,提升了幸福指数,打开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局面。
分类定级
搭建村居治理新平台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个地方的群众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干部与群众有距离,不能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许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是由此滋生。”大余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办主任梁长运说。
村(居委会)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基层矛盾纠纷被拖大的根本原因是村居基础薄弱。因此,必须搭建平台健全制度,让群众气有地方出、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大余县委领导多次深入乡村调研,树立基层稳则大局稳、乡村和谐则社会和谐的工作理念,提出重心下移,打造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较大以上矛盾纠纷、无赴县级以上非正常上访、无邪教组织活动、无干部违法违纪的“六无”村居工作思路,搭建村居社会治理新平台。
该县综治办副主任钟茜介绍:“我们将实现‘六无’的村居定级为‘一类’,并明确了‘二类’及‘三类’村居定级标准。每季度由县综治办牵头对村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年终进行调类定级并落实奖惩。”2012年,该县浮江乡被评为一类村的只有一个,经过两年有效治理,该乡一类村由1个上升为4个,消除了三类村,没有出现赴市以上上访,矛盾基本在村一级解决。
该县由县财政安排村居社会治理工作专项资金20万元,专门用于“六无”平安村居示范点建设及对“六无平安模范村居”奖励,每年评选出20个“六无平安模范村居”,分别直接奖励该村3000元至5000元;县财政还拿出30万元作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有奖监护资金,并安排交通事故“爱心救助资金”每年100万元,对在交通事故中受重伤或丧生,肇事方逃逸或对方无赔偿能力时,开展走访慰问、救助。三年来,“爱心救助资金”救助困难群众209人次,金额达293万元。
坚持重心下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在该县南安镇,9个村和9个居委会建立了18个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站,14个社区和6个街道建立了20个群众工作室。300多人的群众工作队伍,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为民排忧解难。南安镇还在各村(居委会)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重大突发事件联合指挥机制,整合镇、村两级的政法和基层组织力量,在基层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使各类矛盾纠纷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南安镇新华村积极打造“六无村居”,村党支部书记曾明福带领村干部们积极开展民情大走访,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今年来成功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生产生活问题43个,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4起,排除信访隐患2起。
村民自治
治出和谐社会好风气
10月23日,大余县浮江乡竹木村村民张贵福做完心脏血管大手术出院,村党支部书记罗开明组织几名村干部一同到他家走访慰问,送去了慰问金和牛奶、鸡蛋等营养品,令张贵福一家感动不已。这是该村开展“大病群众关怀慰问”活动以来,今年走访慰问的第8位村民。
竹木村通过开展“大病群众关怀慰问”活动、三八妇女节评选“五好妇女”活动、植树节开展“亲子种树活动”、暑假“优等生奖励、特困生帮扶”等系列活动,营造和谐村居氛围,为村居自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竹木村居民沿河而居,大家都习惯把垃圾往路旁、河边一倒了事。去年,村里组建了保洁协会,由村民大会投票决定聘请保洁员定时清理生活垃圾,每户每月上交5元保洁费。“如今随时走进村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容干净整洁,村民一改乱倒垃圾的陋习,把环保当成了自家的事。”浮江乡党委书记刘传福说。
竹木村党支部书记罗开明介绍,村里还建立了妇女维权协会、妇女儿童之家、饮水协会、保洁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今年以来,该村不出村调解各种纠纷20余起,资助50多名困难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多次组织村关工委开展法制宣传,实现了“无集体上访事件和群众聚众闹事,无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活动,无重大治安事故”的目标,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村民自治,最根本的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活群众自身蕴藏的巨大力量,实现当地的平安和谐。大余县积极搭建基层工作平台,在群众家门口有综合服务平台和村居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站,规范了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防范等七项工作规程,使村居社会治理工作职责更为具体规范。同时,建立社区矫正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流动人口等九类特殊人员的资料库,并逐个落实结对帮扶责任人,开展帮扶解困工作。该县还以村党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及村民小组长、村党小组长为骨干,“五老”人员为辅助,在村居一级组建社会治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网格管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等四支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民力无穷的优势。
大余县推行村民理事会制度和实行集体议事制度,让村居事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吉村镇解放村在确定基础设施项目、土坯房改造户、低保户时,均由村委会先提出意见,再召集全体党员、村小组长及群众代表进行集体投票决定,增强了村委班子向心力,减少了社会矛盾。
分类定级
搭建村居治理新平台
去年11月底,樟斗镇横江村村民金某横穿323国道被一辆公交车当场撞亡,金某负事故较大责任。但金某家境困难且父亲身体残疾,家属情绪激动。横江村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站立即启动县乡村联动矛盾调处机制,组织协调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驻村挂片镇干部及县驻村“三送”单位、交管大队等工作人员入户开展慰问、疏导,在案发第5天就成功调处结案。
整合多方资源,实行县乡村共治,化解基层矛盾是大余县村居社会治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我县村居社会治理实行县乡村三级责任捆绑。县综治责任单位评先评优必须考核其所挂点帮扶村居社会治理工作情况,村居工作情况占考评权重的30%。辖区内三类村居比例高于全县三类村居比例的乡镇取消综治评先资格,实现了责任级级传导、力量层层整合。”钟茜说,该县综治责任单位结合“三送”工作,积极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深入村居排查调处纠纷,开展群众诉求受理、疑问代询、事务代办、信访陪同等工作,想方设法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我们乡镇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明确驻片领导、驻村居干部、驻村小组干部等三个层面的工作责任,同时配套激励资金,实行量化奖励。”南安镇党委书记罗少贵介绍。
该县还积极探索“企业非盈利性”治理模式,扶持引导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参与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收治救治监护工作。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只需交纳伙食费,治疗费按2100元标准(上级规定标准为4000元)由政府进行定额补助,家庭困难无能力交纳伙食费的由医院先行垫付。南安镇新珠村钟某,因病情加重,持刀吓人肇事。在村委会协助下,家属将其送专科医院治疗。经过207天的治疗康复,如今钟某已能生活自理、坚持工作。今年以来,该县共送治精神病患者181人次,82%为患者家属自主送治。
大余县开展“六无”村居创建活动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平台得到延伸,社会治理责任得到传导,一项项群众工作的新举措推倒了隔开干部和群众的“无形之墙”,铺平了通向群众心坎的千万条路,打开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崭新局面。今年1月至9月,该县公安机关受理治安案件1366起,同比下降5.92%;立刑事案件517起,同比下降3.36%,公众安全感居全省第24位、全市第6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非访量创近10年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