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投资者理财被套5000万 银行称系员工个人行为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买理财产品被套牢 五千万资金去哪了理财产品被套牢 五千万资金去哪了

    银行:该行未销售过涉事理财产品 为客户经理的个人行为

  昨日,约20位市民来到某银行顺德龙江支行门口,欲要回此前投入的5000多万元理财资金。据介绍,这10多位市民均是通过该银行的两位客户经理购买了属于四家投资公司的四款理财产品,声称有9%、11%的高回报率,并约定一年后可本息悉数归还,但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时间到了客户经理却说理财产品出了问题,建议购买该理财产品的市民报案。对此,该分行则回应称,出售该理财产品纯属理财经理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建议市民走法律程序维权。针对此事,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事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飞单”,属于银行内部人士与外边的投资公司“勾结”,出售和银行无关的理财产品,因而导致市民上当被骗。

  文/广州日报记者陈绪厚

  报料:

  购高收益理财产品被套

  浙江籍的中年男子陈先生在顺德龙江开有一五金厂,手头略有结余,平日里时常也和涉事支行有业务往来。但这次他累计被套资金1000多万,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人之一。据了解,此次市民被骗购入的理财产品,隶属于四家公司的四款理财产品,其中四家公司分别是华融普银、中融鸿海、中合泰富和中房联合,声称的回报率均在9%以上。

  陈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和该行有业务往来,所以认识了里面一位叫蔡燕婷的客户经理。去年6月,这位蔡经理便向他推荐了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声称投入100万以下,有9%的回报率;投入100万以上,则有11%的回报率。见如此高额回报,又是正规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于是陈先生动心了,投入100万购买该理财产品,随后又和亲戚、朋友一起几次追加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

  至去年年底,最先购入的理财产品半年期限已到,陈先生如愿拿到那9%的利息,共计几十万元。但到了7月份,蔡经理却突然称,理财产品出了问题,建议他们去报警,于是陈先生也联合其他“被套”市民正式报警。

  事发:

  累计被套超5000万

  几个月过去了,最先承诺的本息没有踪影,眼见自己投入的钱怕是要“打了水漂”,于是昨日,陈先生联合其他被套住的市民前往该银行顺德龙江支行“讨说法”。对此,多位被套住的市民向记者强调说,当时客户经理也是以该银行理财产品的名义出售的,且他们都是在该银行大堂签的协议,所以该银行应对此事负责。

  记者了解到,这次前往该银行讨说法的近20位市民,多数系第一批购入该理财产品,因一年期限到期后却收不回本息才意识到出了问题。据陈先生初步统计,他们购买该理财产品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而他们目前已知,就有20多位自称被骗的市民,也就是说,仅他们最先发现的这批当事者,其被套资金就在5000万元以上。

  银行:

  销售理财产品为客户经理个人行为

  据了解,此事共牵扯该支行两位客户经理,一位为蔡经理,一位为黎经理,据称他们曾销售四款理财产品。昨日,记者试图联系这两位客户经理,但均未获回复。

  针对此事,涉事支行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称,此事属客户经理的个人行为,银行从未销售涉事的四款理财产品,此事和银行无关,建议被骗市民走法律程序维权。

  昨日下午,涉事支行委托律师正式发出声明称:该支行从未代理销售过华融普银、中融鸿海、中合泰富、中房联合等基金类产品,该支行也从未与发行上述产品的基金公司签订过代销协议。同时,该律师函表示,华融普银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已由公安部立案侦查,顺德持有华融普银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旗下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已与公安部门报案联系。

  业内人士:

  可能遭遇“飞单”

  针对此事,有不愿露名的佛山银行界人士向记者分析,很大可能是遇到了业内所说的“飞单”,即银行内部人士私自与外边的投资公司“勾结”,以银行的名义出售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

  “如果真是‘飞单’,确实为纯个人行为,那么银行确实无需负责。”该业内人士强调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投资公司也声称其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且有回报,再以高佣金、回扣吸引,从而使拥有客户资源的银行内部人士“心动”。

  那么,银行是否存在监管的义务呢?对此,该业内人士向记者坦承,虽然“飞单”并不多见,但其隐蔽性高,很难被发现,“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监管范围,一般客户也不会去向银行追问,是否确实存在该理财产品或代销该理财产品”。

  该业内人士还透露,为增加迷惑性,有的合同、协议上还有银行的LOGO或标志,但其实其合同、协议均和银行无关。因此,他建议,“购买此类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楚其合同、协议,不能纯粹听客户经理的‘空头支票’。”

  针对此事,该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个骗局并不难发现,与市场一般4%的回报率相比,9%、11%的回报率高得“离谱”,一看就不靠谱,还有那么多人被骗,实在是太缺乏理财知识了。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