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龙窑最近出土的部分瓷器。
|
|
 |
周屋坞宋代龙窑窑尾完整保留了层次清晰的挡火墙和烟室。
|
|
 |
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考古专家和记者参观古龙窑发掘现场。
|
|
□文瑞 记者幸菲菲/文 记者郭智勇/图
说起宋元四大名窑,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的七里镇窑不得不说。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其所烧
产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与白瓷,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以及黑釉瓷,产品曾经漂洋过海外销到韩、日等国。2013年3月5日,七里镇窑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29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结束对七里镇窑址为期5个月左右的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又取得重大成果——新发掘出的七里镇宋元窑址,已发现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再次引发人们对七里镇窑的关注。
近日,记者行走在七里古镇,冬阳暖暖地铺在古巷上,十里长堤、窑场古道、千年古榕,构成了一幅厚重的图画。当年商贾云集的场面已不复寻,只有巷道上的鹅卵石轻轻一叩,还回响着历史的颤音。
1
七里镇窑的兴与衰
七里镇,在赣州城东约6公里处,现为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村子坐落在贡江边,7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7条水路,如7条大鲤嬉戏抢水上行。
据说,这是东海龙王7个女儿的化身。很久以前,龙王的7个女儿迷恋此处美景,乐不思归,遭龙王追拿。观音获悉,作法将她们变成七座鲤鱼形小山长驻于此,圆了其心愿。故七里镇古时又称“七鲤镇”。七里镇是一座千年古镇,远望赣城,近俯贡水,榕树沿途迤逦,日夜吐纳芳华。沿岸两公里、内延一华里的范围内,古窑幽积成林,池塘星罗棋布,人家屋舍连绵,四季流淌乡韵,是一处上风上水、风景秀丽的文化古村。自东晋赣州建城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七里镇经历千年岁月沧桑,世代文明累累层积,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政治、
经济、宗教、文化内容。
七里镇毗邻城市而不进入街区,接近繁华而不陷于热闹,既可依赖城市,亦可自身图强。七里镇正是如此,依着天然地理优势,赖着自己绝无仅有的白石泥瓷土矿,把窑火点燃起来的。
赣州在唐朝以前的历史,除秦代石固、东晋开城祖高琰、唐朝刺史李渤、唐末风水师杨救贫、五代称“卢王”的卢光稠等少数几人,一般性人物几乎没有记载。因此,无法说明七里镇的开基祖是谁?第一个烧瓷师傅又是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末时的七里镇早已开始烧瓷,清乾隆二十一年《赣县志》载:“唐末常官设瓷窑于七里镇。”说明唐末官府已开始介入,设官窑、收窑税了。
北宋嘉佑年间,赵卞在虔州知军任上,率领兵民开凿了十八滩,赣江航道开始真正意义地有了经济价值,同时他协调韶州方面,双向努力将梅关古道凿宽成可通马车的大通衢,“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得以有效发挥作用。赵卞为朝廷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经济命脉,北宋的虔州成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商业繁荣城市,南来北往的旅人、商客、船队,将七里镇瓷器送往了北边遥远的中原,或者是南边的粤地琼海,甚至是南海之外诸国。这一时期的七里镇人口达城市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有六千之众。其中,既有北宋末期逃避战乱迁徙来的流民性质的普通工匠,也不乏和平时期专门从别处窑场(如南昌洪州窑)辗转而来的身怀技艺的烧瓷师傅。这种人才输入之变,其结果是给七里镇窑带来了烧瓷技术从粗放水平往较高水平的提升。
元代,由于战乱,导致元朝初期的汉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人口锐减,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七里瓷器也开始走下坡路。不过,元朝时期七里瓷开始走下坡路还有一个非政治原因,即自五代以来至南宋期间的400年,七里瓷为满足因人口剧增而呈现的超量生产,提前消耗掉了赖以生存的制瓷原料白石泥。结果是成分混杂的原料烧出来品相差的日用瓷器逐渐被冷落,而赣江航道载来的北方优质瓷器却直接冲击着七里瓷的市场。至明代中期,七里窑火正式熄灭。
2
七里镇窑的新发现
作为“国保”单位,需要找到七里镇窑的代表性产品,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由此,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与赖屋岭两个窑包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经过5个多月的发掘,截至目前,考古队在两座窑包的4个发掘区,共发掘出土了3条龙窑和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考古领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发标说。古人有云:南青北白。而七里镇窑的瓷器则是不青不白,又青又白,称之为青白瓷。“这次发掘了2万件左右的青白瓷。”他认为,从出土的青白瓷看,当时的七里镇煅烧技艺达到了景德镇的水平。“酱釉瓷,作为七里镇独有的瓷器,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也有不少出土。”记者注意到,在大量出土的瓷片上,出现了“刘”“严”等字样。就此,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应属于产品订制的信息,但也有专家认为其中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其实对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早在1986年和1991年就先后进行过两次。今年是第3次发掘,能带来怎样的新成果?
“这次考古发掘的最主要成果,不在于出土什么精美的新瓷器,而在于调查并发掘了几座宽度4米左右的特大型龙窑,特别是在周屋坞窑包发掘的龙窑,保存了高3米多的窑壁和8个层次的完整窑尾,对破解长期困扰古窑址考古界的唐宋龙窑砌筑技术带来了希望。”在肖发标看来,这座龙窑的砖砌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的龙窑。“相对以前发现的宋代龙窑一般不到1米的壁高来说,显得特别高。”
同时,这座龙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龙窑的窑尾部分,但其最大内空仍然达到了4.27米,如果是龙窑中段,肯定更大,保守估计其中部最宽处可以达4.6米,这比各地常见的宽仅2米左右的唐宋龙窑宽一倍多。”他提出,正因为这座龙窑特别高、特别大,所以保留了最全、最丰富的宋代窑炉建造技术信息,超出了以前考古界对宋元龙窑的常规性认识。
站在周屋坞龙窑处,能清晰地看到,这座龙窑保留了多次改、扩建的痕迹。“这座龙窑从南往北共存在8个层次的窑炉遗迹,上面7个窑炉是在第八层窑的基础上,不断向后延伸和向两侧扩大建造的。”按照肖发标的说法,记者注意到,不仅改、扩建的痕迹在窑壁上清晰可见,而且在窑尾完整保留了6个层次的挡火墙和烟室。“这种在原地通过多次加高、加长来延续龙窑寿命的筑窑方法,在其他宋元窑址中也有应用,是一种常见的节能环保的筑窑方法。”他提出,周屋坞龙窑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改、扩建次数最多的龙窑,因此,也可能是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
周屋坞宋代龙窑在发掘时,基本不见匣钵与瓷片等窑业垃圾,这揭示出这座龙窑的产品烧成率非常之高。
据分析,周屋坞宋代龙窑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烧成率,是由于其通过降低窑高,限制匣钵柱的层高,来防止底层匣钵开裂。因此,这种通过扩大窑室窑床宽度,来弥补因降低窑室窑床高度,而减少的窑室装烧量,达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烧成率的方法,是一次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窑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之路。
3
探讨青白瓷始烧年代
为配合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找到七里镇窑的代表性产品,弄清七里镇窑的制瓷年代与各时代产品风格,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地的专家学者,在周屋坞、赖屋岭、张家岭一个个当年的窑包前,仔细查看。脚下,到处是裸露着的残瓷碎片,一丛一丛地扎在泥土里,很难想象这里曾红红火火烧过那一炉窑火。拾起这些斑斑沙碛的瓷片,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磨损,釉面依旧清晰可见。它们犹如祖先的名片,记载着七里窑场的兴衰。想一想,在七里窑火最盛的年代,数十个窑相继熊熊燃烧,几乎每天都有装窑、封窑、开窑,整个窑场沸沸扬扬,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经过论证,专家学者认为,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科学、规范,地层层位关系清楚,遗迹、遗物丰富,发现了从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层,对探讨七里镇窑的生产史和青白瓷的始烧年代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在周屋坞揭示的一处多次改、扩建的宋代龙窑遗迹,最宽达4.2米,是古代窑炉考古的重大发现;建议尽快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时启动七里镇窑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全面、长久保护好七里镇窑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