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3万条车主信息只要3000元 买信息倒手赚15万?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艾华丽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3日

  据《青年时报》报道记者试着在百度中输入“出售杭州车主信息”,搜索出相关信息18.1万条,其中相当一部分网页是“专业销售”个人信息的。记者调查发现,出售其他种类的个人信息的网站也多如牛毛。

  记者按照一家网站提供的杭州车主电话打过去,大多数电话都能打通。其中一名车主向记者报怨,自从他今年4月份买车后,已多次收到诈骗和敲诈短信,而几乎每周都打来的车险推销电话更是让人不胜其烦。

  3万条杭州最新车主资料,只要3000元

  记者随便点开一个出售个人信息的网站,发现其出售的信息内容真是种类繁多,除了一些常见的个人信息外,还出售上海、北京等地的孩子家庭信息、电视购物数据(更新到2008年)、航空客户数据、深圳各大楼盘售楼部销售人员名单、当当网购物会员等,几乎让人看花了眼。

  记者假称要买一些杭州的车主资料,加了该网站的客服QQ。对方告诉记者,他们做这行已经6年,车主信息时效性很重要,他们有今年最新的杭州车主信息3万条,售价4000元。而去年的杭州车主信息6万条,售价只要2000元。经过讨价还价,该工作人员最终答应以3000元的价格,出售杭州今年最新的车主资料给记者。

  同时,该工作人员还称,他们有上海的儿童家庭信息60万条,售价两万元;杭州的航空客户数据36万条,售价3000元。

  网站提供的号码大部分能打通

  为让记者相信他们出售信息的真实性,那家网站的QQ客服提供了22条杭州车主资料给记者。这些资料很详细,车主名字、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轿车种类等一应俱全。

  记者按上面的号码拨打,发现大部分号码都能拨通。

  余杭区的李先生接通电话后,听说是记者,马上诉起苦来。他说,从今年4月份买了新车后,还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和汽车有关的诈骗短信。后来,他又收到了敲诈短信,称有人出钱要砍他的手脚,让他破财消灾。被吓坏了的李先生马上向当地派出所报警,警方告诉他,类似的短信很多人都收到过,他才稍稍安了心。

  “结合种种情况,很有可能是4S店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电话中李先生称,现在他是苦不堪言,而如今的诈骗方式又太多,让人有点防不胜防。

  “电话骚扰算什么,我还被上门骚扰过”

  “电话骚扰算什么,我还被上门骚扰过,而且经历不止一次。”家住城西的张小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约是两年前,不知是什么原因,她的资料被保险公司人员获悉了,之后卖保险的人便直接到她家里推销业务。

  “我被骚扰过很多次,有一次是一家美容院把我的信息卖了。”张小姐说,她在美容院留的是化名,这个名字她以前从没用过。很快就有推销保险的人找上她,保险人员称呼时用的就是她的化名。

  之后,张小姐找到这家美容院质问,最终美容院承认了事实,并免费给张小姐做了一次美容当作补偿。

  个人资料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这么多个人信息从何而来,那些网站是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个人信息的,又是什么人需要购买这类信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车主买车、业主买房后,都会在4S店或房产公司之类的地方留下个人资料。类似的还有美容院、证券公司等地方都有大量的市民个人资料。而出于各种目的,很多公司会将这些资料提供或出售。据一些媒体报道,甚至在一些行业,出售个人信息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个人资料都是明码标价批量出售的。

  一些公司或个人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将这些批发来的个人资料,再高价转手。

  更为离谱的是,记者发现,这些出售信息的公司或网站,均称自己的信息准确率很高,有些甚至称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联系的那家网站的QQ客服,就曾自信地声称,自己出售的车主信息,准确率和车管所的资料不相上下。

  这些“准确”的资料,是从什么途径得来的呢?记者也无从得知。
  网上买的信息倒手赚15万 杭州首次批捕卖信息的嫌犯

  据《今日早报》报道 两个多月前,杭州不少车主不断收到陌生手机发来的短信,内容让他们感到不安:某某先生(女士),我社团接到一个复仇订单,有雇主出高价要你一手一脚……如果12小时内你没有任何回复,我们就正式接受雇主订单,为了你和你家人的幸福安康,尽快联系1599012XXXX。短信落款“阿东”。此外,短信中还准确报出了车主的车牌号及家庭住址,让人难辨真假。

  于是,一些车主赶紧与阿东联系,希望他能“放一马”。而阿东的条件是,得给他一笔协调费。车主给钱后,感觉事有蹊跷,于是报警。

  昨日,记者从拱墅区检察院获悉,一个4人敲诈团伙于11月30日被批捕,他们从一个叫崔正东的重庆男子那里,购买了杭州车主的信息。崔正东也因此成为杭州乃至我省首个因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被批捕的嫌疑人。

  陌生恐吓短信敲诈钱财

  今年9月16日下午3点左右,杭州车主林先生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林某某,我社团接到一个复仇订单,有雇主出高价要你一手一脚,你住在下城区某苑某号,车牌号浙A6XXXJ,12小时内若无任何回复,我们就正式接受雇主订单,为了你和你家人的幸福安康,尽快联系1599012XXXX,阿东。

  看对方对自己的情况这么了解,林先生慌了。他赶紧电话联系阿东。“对方要我马上汇5万元过去,不然就接订单了。”林先生说。

  最后,双方协商以2.5万元成交。收到短信两小时后,林先生先向对方指定账户汇了3500元,并约定余额到时再付。

  几天后,林先生见对方没动静,觉得事有蹊跷。“我平时也没得罪什么人,他们哪来我的个人信息?”最后,林先生报了警。

  在林先生之前,杭州拱墅警方还接到车主高先生的报案。9月15日上午11时43分,高先生收到同一个手机号码发来的恐吓短信,短信内容与林先生收到的一致。落款也是阿东。

  最后,高先生和阿东商定,以两万元化解此事。不过,高先生最终没有给阿东汇款,直接报了警。

  高先生和林先生都向警方反映,阿东是一名操闽南口音普通话的男子。

  敲诈团伙落网牵出“上线”

  9月18日,拱墅警方根据线索,先后在安徽黄山和福建安溪抓获这个敲诈勒索团伙成员1男3女,另有两人在逃,6人全部来自福建安溪。

  团伙成员之一的黄摇进,今年26岁。早在2004年8月,因抢劫罪被厦门市同安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他交代,今年4月,他与老乡黄梅花一起在广东河源做茶叶生意,后因生意不好,两人决定想其他办法多赚点钱。

  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用手机发短信敲诈的事,于是一拍即合。双方商定,前期费用各出一半,赚到的钱平分。后来,他们在网上买到了杭州、上海、南京三地私家车的车主资料,同时购买了4张银行卡及20张杭州地区手机卡,另有南京和上海地区的手机卡30张。

  之后,黄摇进打电话给哥哥、妹妹、朋友黄丽红以及黄梅花母亲,让他们到广东帮忙,工资每人每月1000元。

  黄摇进将购买的4张银行卡交给哥哥,让他呆在广东河源,如果卡上有钱到位,就由他负责取钱。

  接着,黄摇进又安排妹妹等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要发的恐吓短信内容,发给私家车主。黄摇进则负责接听车主来电。

  黄摇进供述,此后每天,他都会接20个左右的电话,只有一次成功,就是杭州林先生汇去的3500元。

  根据黄摇进的交代,拱墅警方又在重庆抓获了出售车主信息的“上线”崔正东。

  车主信息被泄露的源头成谜

  崔正东,26岁,重庆市渝中区人。崔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主要从事网站建设、推广、维护等业务。

  从2008年八九月起,崔正东开始搜集各类个人信息资料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出售。

  崔正东搜集的个人信息资料包括,车主资料、股民信息资料、个人保险信息资料、个人房产信息资料、手机机主信息资料、房产业主信息资料等,这些资料大多从一个深圳男子处购得,花了30多万元,都汇给了一个叫胡志强的人。

  到案发前,崔正东出售信息次数约80次、25万条左右,每次出售的价格都不一样,其底价是每1万条400元。崔正东交代,在一年不到时间里,共计非法获利15万余元。

  今年9月中旬的一天,黄摇进联系上了崔正东,花了1580元,买到了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私家车车主资料一万多条信息。

  崔正东交代,个人信息资料买卖都是网上进行,他不清楚深圳上家的真实身份。至于深圳上家手里的个人信息从何而来,目前警方也一时无法查清。

  网上个人信息交易泛滥

  崔正东说,像他这样公开在网上叫卖个人信息的情况非常普遍。

  昨日下午,记者通过百度搜索“杭州车主信息”,结果显示,找到的相关网页高达1250万篇,其中大部分是像崔正东那样,公开叫卖公民个人信息的。

  一家名为“中国信息资源网”的网站,将全国各地车主数据明码标价叫卖,其中浙江车主30万数据为1200元。

  记者随后通过对方留下的手机号取得联系,一名男子答复记者,他们收录的杭州车主名录里,共有6.9万条车主详细资料,内容包含车主姓名、电话、购车日期、地址、邮编、车牌号、车型等。

  男子说:“我们收录的数据准确率在80%以上,优惠价为800元,如果你不信,我们可以先提供部分车主信息,让你先核实。”

  有一家“找我想找”的网站,他们宣称能提供全国最新车主信息资料,包括车主姓名、手机号、购车日期、上牌时间、地址、邮编、车牌号、车型、发动机号、车架、保险日期,准确率在93%以上。其中,全国车主名录里又分全国奔驰车主名录、全国宝马车主名录、全国陆虎车主名录、全国法拉利车主名录等各种车型的车主名单。

  客服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不分类的全国车主个人信息资料每条两毛钱,只有购买10万条以上才有打对折的优惠,如果需要按品牌分类的车主信息,每条为5毛钱,没有其他优惠。此外,该网站还提供移动VIP客户个人信息及全国老板手机号。

  对于公民个人信息源自何方,各家网站工作人员都以“有自己的渠道”答复。

  法律保障不完善

  导致打击不力


  孩子刚出生,就有人打电话向父母推荐百日照、理发、剃胎毛等服务;新房还未交付就有人给你打电话问要不要找装修公司;你刚买了车,就有人给你打电话推销保险……每天,我们都会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泄露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人会不会被追究刑责?

  在崔正东案中,拱墅检察院依法审查后认为,崔正东多次非法获取各类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所出售信息又被人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客观上对公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财产损失,产生了严重后果,当属情节严重,崔某的行为已触犯《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故对其依法批捕。

  可现实中,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买卖行为如此泛滥却又得不到处理,又如何解释呢?

  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曾碧佳律师认为,新刑法中虽然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新罪名,但到何种程度才构成情节严重,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因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才会被追究刑责,这在客观上造成对此类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现实中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买卖行为泛滥。”曾碧佳说。


  

分享:

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