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
1月29日,工人在江西玖发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装配生产线上忙碌。据了解,去年我市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完成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259.6%。目前,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积极利用政策优势不断积聚企业内生动力,极力抢占销售阵地,其中江西玖发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已获得超2亿元的订单。朱丰华 记者郭芷汇 摄
□林小兵 记者李华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别是生产成本上升和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走低双重挤压的严峻考验,我市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动力,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产业、促转型,推项目、增后劲,工业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总体仍然保持了稳中趋好、好中趋快的良好发展势头。
市工信委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稳步前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51.9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3位,较上年前移1位;全市工业用电量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总量和增速均保持全省第3位,总量较上年前移1位,增速较上年前移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1.59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位列全省第3位。
亮点一:产业集群成效凸显
2014年1月至11月,全市九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34%,过百亿元产业达到7个,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现代轻纺产业突破4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铜铝有色产业突破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突破20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突破100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南康家具产业集群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3.2亿元,在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20个示范产业集群中力拔头筹,稳居第一。
产业集群发展是夯实工业基础的有效途径,我市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重,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我市优势矿产业继续向高端化延伸,稀土钨产业向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升级,稳步向千亿元产业迈进。国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取得实质进展,《赣州稀土集团牵头组建中国南方稀土集团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同意,并获工信部复函;磊源永磁材料年产1亿台稀土永磁变焦马达项目、钜磁科技永磁电机磁钢元器件生产项目、恒源科技年产1000台永磁高效节能电机项目等一批电机扩建、新建项目开始动工;章源钨业收购韩国KBM公司19.90%股权,进一步拓展国外销售业务。
与此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顺利落户,江西玖发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纯电动专用车投入批量生产,赣州群星机器人有限公司成功研制汽车同步器热处理智能制造系统;LED、触摸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发展迅速,已形成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广播电视设备等生产能力,填补了省内产业链空白。
亮点二: 重大项目迅速推进
2014年,我市工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态势,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1.6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在全省排第3位,工业投资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为28.3%。全市16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调度工业项目进展迅速,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25个,完成投资152.4亿元,中烟年产40万大箱卷烟、华劲纸业年产34万吨文化生活用纸等项目竣工投产。
为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我市建立完善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加强市重大项目的调度、督查、通报工作,对全市16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进行月调度,并且建立了全市重大项目月通报制度。同时,深入研究国家工业强基、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电子信息等专项资金,以及省级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调度会等国家、省重点专项资金和政策,开展争资争项工作。2014年,青峰药业中药材生产线、瑞金金字电线航空电线电缆、定南赣悦光伏玻璃等3个项目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3000万元;五环新能源汽车变速器、虔东稀土医用稀土陶瓷、九连山GMP升级改造、九华药业新型中药栓剂等4个项目获得省技改专项资金483万元;通过省第48次重大项目调度会为北斗产业园、韶钢元和实业液压冶金机械设备、于都格特拉克50万台汽车变速箱争取了省级用地指标。
亮点三: 工业平台优化升级
2014年,我市寻乌、石城、崇义3县获批筹建省级工业园区;全省首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批复筹建。目前,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12个省级工业园区。2014年1月至11月,全市19个工业园区有投产企业1253户,安置就业27.18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557.56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6.05亿元,同比增长8.56%;实现利税总额195.41亿元,同比增长14.14%。
以提高园区运营水平为重点,以特色园区、生态园区建设为切入点,我市园区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园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在工业发展基金中优先安排2000万元扶持资金,重点推动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力求在赣州形成东、中、西部以3个国家级平台为引擎的区域发展龙头。推动工业园区从单一、孤立的园区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各工业园区采取共建产业园等方式推动工业园区建设。
2014年,全市工业园区均建有3.5万伏以上变电站,部分建成11万伏变电站;15个工业园区铺设了“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新铺设污水管网68千米,2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7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赣州经开区物流配送中心投入运行,南康等6个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已开工建设;新增银行业金融网点13个,总数达35个;新建公租房1万套;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各工业园区到城区均开通公交线路,产城融合进一步加速,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各县(市、区)的新城区。
亮点四: 企业发展提质提效
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95户,较上年增加139户,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2014年1月至11月,我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35户,较上年同期增加29户,其中10亿元以上40户,较上年增加3户;利税总额超千万元企业达到453户,较上年增加68户,其中亿元以上41户,较上年增加11户。
企业规模在扩张,企业创新能力也在大幅提升。2014年,青峰药业成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我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达到2家;新增赣州经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信丰县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等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个,总数居全省第2位。
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2014年,我市加快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建立了市领导和市直部门挂点联系帮扶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制度,启动了领导干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活动,通过集中调研帮扶和每月常态化调研帮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完善企业投诉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投诉举报电话,建立工业企业网络服务直通车,建立企业协调服务制度,明确协调问题处理、跟踪、反馈的方式和时限,市级层面解决涉企发展问题近300个;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推行“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等融资服务,2014年共帮助企业获得贷款资金近30亿元。
亮点五: 节能降耗绿色发展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90.4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44%。“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40%,我市提前一年完成省里下达的“十二五”累计下降30%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据了解,我市积极强化工业能耗监测预警与执法,坚持每半年对全市工业能耗与县(市、区)能耗进行一次预警分析;在全省首创开展企业电机能效监测执法活动,全面提升我市企业电机能效水平;创新性开展能耗上升约谈工作,根据能耗进度,约请产值能耗与增加值能耗达不到进度要求的企业、县(市、区)工信局负责人进行重点谈话;根据年初下达的计划,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了42家企业能源审计,约占全部重点用能企业的71.2%。
同时,我市大力推进节能评审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审管理,严格项目准入,强化源头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市本级有93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和审查,约占全省15%,列全省各设区市前列。通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对赣州华瑞环保等4户企业的省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新认定工作,为企业减免各种税费1000多万元,全市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