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4日
|
||
|
||
|
||
|
||
|
||
|
||
|
||
|
||
|
||
|
□兴宣 文/图
春风暖赣南,风好正扬帆。兴国县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导向、以民生为根本、以作风为保障,抢抓机遇、务实求真、感恩奋进,全县上下呈现经济发展步稳劲足、民生改善扎实有效、干群唱响和谐欢歌的良好局面。
1
项目建设激发蓬勃活力
腊月初八,兴国县鼎龙乡兴赣高速工地一派热火朝天,土方运输车繁忙穿梭,挖掘机机臂上下起伏,一条条新翻泥土的便道绕过一个个山头。这条高速的兴建,搭起了通往赣州的便捷通道,圆了兴国人民多年的梦想。近年来,兴国县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及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蓬勃活力。
兴国县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央企的沟通对接,切实把《若干意见》的政策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2012年以来,民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支持该县推动了民政项目园、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长冈——高兴6000亩烟叶核心示范区、117个金叶新村和24个乡镇金叶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此外,兴赣高速两条县城连接线按一级公路设计并纳入兴赣高速项目投资概算,为全省首例;昌赣客专开工建设,并成功争取兴国西站站址方案由原远城优化为近城,缩短距离8.9公里;西气东输三线兴国段完成97%工程量;吉安至泉州铁路在兴国接轨并设站方案已纳入中铁二院规划设计。
重大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该县从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出发,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应用产品研发、新材料制造等,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并购重组,策划包装了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成功与中国兵器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化蓝天集团、中电投集团和神华集团等央企对接。其中,宝华山集团水泥板块通过与南方水泥联合重组,成功扭亏为盈;中电投茶园风电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神华集团火力发电厂4×100万千瓦一期项目顺利通过预可研评审,计划年内开工;中国兵器新材料和中化蓝天集团氟聚合物等项目有序推进。
为促进项目的落地实施,兴国县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着力优化办事程序,全面推行企业挂点联系服务制、外商投资项目代理制、重大引资项目联席协调机制、外来客商投诉处理机制、全民安商机制,从企业注册登记、备案、立项、供地、办证、办照等手续,实行全程跟踪“代办”服务。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县领导联系挂点重点企业“一月一调度”的运行调度机制,集中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65项。设立赣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兴国监管办,基本实现了外贸企业“当地报检,就地监管”的通关模式,给企业带来“提速、减负、增效”的便利,实现单户企业外贸出口千万美元的零突破。
2
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以前,我做梦都想有新房子住,现真住上了新房,真是托共产党的福,让我们这些困难户过上了好日子。”说到自家的新房,兴国县樟木乡新城村80岁高龄的低保户赖世良笑得合不拢嘴,他原来居住在破烂不堪的危旧土坯房里,现在却住上了小洋房。在兴国县,像赖世良这样住上新房的特困户有698户。近年来,兴国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14年民生支出达20.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4.9%。一系列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相继竣工,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兴国县紧紧围绕让困难农户“拆得下、建得起、搬得进”的目标,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稳定建筑材料价格,破解危旧土坯房改造中出现的农户资金短缺、工匠缺乏等难题,坚持“四结合”与“五集中”原则,科学规划建设了埠头“铭恩新村”、茶园“幸福新村”、长冈“合富新村”等111个集中建设点,率先在全市基本完成了33096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其中对698户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农村特困群众实施“交钥匙”工程。
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服务群众的目标,兴国县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前期工作审批力度,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三年来,该县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个,累计解决24.56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
兴国县把教育卫生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201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校建资金2.508亿元,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校舍维修改造、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工程、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城区扩容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新建、扩建校舍面积16.68万平方米;实施了“苏区贫困学子关爱工程”,全县881名“两红”人员直系后代及孤儿贫困生实现免费就读。该县还建设了首批258套限价房,切实解决边远山区教师和卫技人员在城区无住房问题,同时,该县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投入1.15亿元专门用于解决教育系统寄宿生睡通铺、卫生系统无医护人员周转房等突出问题,投入2000万元实施了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七小”水利工程。
兴国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扎实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全县共完成造林4.48万亩,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化面积近2.9万平方米,森林城市雏形初现。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启动实施了“鼎-城”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5平方公里。对县城饮用水源地实施了常态化管理。启动实施了园岭林场寨子脑金矿、鼎龙乡废弃稀土矿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废气排放重点企业监管力度,淘汰了南方万年青水泥和宝华山水泥立窑生产线,县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3
“深改”红利惠及万千家庭
“我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断不了药。以前这样一盒阿卡波糖得52.5元,现在只要45.6元,吡格列酮原价是29.1元一盒,而现在只要25.3元,一年下来,确实省了不少钱。”1月30日,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村民谢礼凤一边取药,一边介绍。这两年,在兴国县有很多和谢礼凤一样的患者,成为全省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受益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兴国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行政审批制度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红利稳步释放,惠及万千家庭。
该县注重整体谋划,牢牢把握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该县梳理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府职能转变等15个重点课题开展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该县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用“1+N”形式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积极稳妥推进七大改革领域、241项改革任务。
为有力推动各项改革落实,该县加强各项改革工作的领导,及时组建了改革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健全了改革责任分工机制、台账管理机制、定期调度机制、督导推进机制,完善了工作规则,确保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该县注重加强重大问题的调研,随时掌握改革新情况、新动态,及时回应社会最关注、群众最期盼、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注重发现、总结、推广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推动全县改革不断深化。同时,该县充分利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把更多的改革试点放在兴国,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救急难”工作试点。
兴国县着眼工作全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先易后难、重点突破,致力于“一子落而全盘活”。全面实施了以“一增一减一补一改”为主要内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县累计减少药品费用4405万元,减少群众就医费用1326万元,医患纠纷明显下降,顺利通过了省医改办现场评估。该县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全县保留县级行政审批项目共365项,精简62项,转办46项。该县有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江西广蓝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全市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首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已完成。
4
党的建设筑牢基层堡垒
兴国县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依托,深入推进“连心 强基 模范”三大工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转作风、强基础,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兴国县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以举办“兴国讲堂”、开展“兴国调查”、解决“兴国问题”、促进“兴国振兴”等工作措施,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通过举办“兴国讲堂”,国内著名专家专题授课、教育实践基地现场教学、编印口袋书、设置语录墙、开展“三进”活动等方式,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开展“兴国调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先后组织4500多名“三送”干部深入基层,围绕干部作风、项目建设、民生问题、矛盾纠纷等问题,通过民情夜访、专项调研、开门纳访等方式,开展民意调查。坚持即知即改,解决“兴国问题”,办结具体问题4611条,完成专项整治49项、制度建设12项,以作风转变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兴国振兴”。实施“模范工程”,开展“龚全珍式好干部”和“兴国模范人物”创评活动,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广泛宣传,不断凝聚全民精气神,带动振兴发展正能量,在全县形成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
兴国县拓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渠道,不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广覆盖、打基础,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加强了在规模以下“两新”组织、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点等薄弱环节的党组织组建工作,实现党组织的有形、有效覆盖。通过“三送”工作组结对帮扶、下派“第一书记”、选派名誉书记以及每个村安排3万元整顿资金,有效整顿转化3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该县依托选聘“实习”村干部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实现了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四个明显改善”,即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性别结构明显改善、能力结构明显改善。坚持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双严双优”和“先锋创绩”制度,探索建立“三推一选、积分考核、‘红线’管理、预报预审”党员发展质量管控机制。2014年,全县发展新党员345名,其中,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双带”致富能人均80%以上,创办了2个县级、25个乡级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
该县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兴国县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建立常态化明察暗访制度,立案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对16起典型案件进行了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建立推行了廉政思想深度汇报、廉政分级巡查约谈、指纹打卡考勤等制度,在全县312个村、居委会设立纪检委员,监督的触角不断延伸,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力正风肃纪,全年共立案104起,案件查办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努力营造了干部清正、队伍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