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5日
|
||
|
||
|
||
|
||
|
||
|
□龙宣 文/图
2014年,是值得龙南人民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符合上级精神、契合龙南实际、顺应百姓期盼的“一极两市四区”发展战略跃然而出,打造赣州南部核心增长极,赣南次中心城市和赣粤边际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全省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区、赣粤边际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年,龙南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年,龙南民生改善最为显著,全年民生支出15.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群众成为了改革振兴的最大受益者;这一年,龙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被评为全省最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县,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一组组令人兴奋的经济数字,昭示龙南喜人的发展变化;一件件饱含深情的惠民实事,让32万客家儿女倍感暖意。
回眸2014,我们精彩纷呈!展望2015,我们共绘蓝图!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作为。今年,龙南将继续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升级,强化民生保障,推进依法治县,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一极两市四区”建设,加快龙南振兴发展,为2018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4“成绩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5.9亿元,同比增长11.5% ,总量列全市第8,增幅列全市第1。
◆财政总收入迈上15亿元台阶,达15.35亿元,同比增长29.6%,总量列全市第5,增幅列全市第1。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9亿元,同比增长20.1%,总量列全市第7。
◆105个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2.19亿元,同比增长54.61%。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达8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列全市第6,增幅列全市第2。
◆实际利用外资8418万美元,同比增长16.35%,总量列全市第4,增幅列全市第3;出口总额达4.27亿美元,同比增长9.8%,总量列全市第2。
◆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投入近10亿元实施龙南经开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民生支出15.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68%,同比增长34.8%,同比提高21.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2元,同比增长12.1%。
◆投入250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
◆筹资7000多万元回购改造人民医院,投资2.6亿元高标准建设县第一人民医院。
◆筹资966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教育项目37个;18所公办幼儿园建成开学,新增学位1500多个。
◆32542名征地农民身份认定,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为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
◆全年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8377户,开工建设城市保障房1241套,470套棚改安置房加紧建设;统建乡村保障房1100套,其中免费提供“四类”人员310套。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5亿元。
◆全年县级财政党建投入突破千万元,达1183万元,增长72.4%。
◆“三送”单位直接投入兴办实事资金934万元,增长56%。
◆大力推进城市组团开发,实施总投资19.6亿元的城建项目101个。
◆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0.8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1.94万人,城镇化率达46.324%。
★精彩·2014
亮点点击
●经济指标位居前列
2014年,龙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振兴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经济发展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5.9亿元,同比增长11.5% ,总量列全市第8,增幅列全市第1;财政总收入达15.35亿元,同比增长29.6%,总量列全市第5,增幅列全市第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1亿元,同比增长38.2%,总量列全市第5,增幅列全市第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9亿元,同比增长20.1%,总量列全市第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列全市第6,增幅列全市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列全市第7;实际利用外资8418万美元,同比增长16.35%,总量列全市第4,增幅列全市第3;出口4.27亿美元,同比增长9.8%,总量列全市第2。
●民生问题优先解决
推动民生优先常态化,满腔热情办成办好了一批百姓期盼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重大民生问题。筹资7000多万元回购和改造龙南县人民医院,投资2.6亿元高标准开工建设县第一人民医院,结束了长达11年没有县级公立医院的历史。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8377户,开工建设城市保障房1241套,统建乡村保障房1100套,其中免费提供给“四类”人员310套。引农进城项目“金塘花苑”基本封顶。筹资1800多万元,对黄沙管委会采煤塌陷区实施整体搬迁,帮助5个自然村163户群众实现安居梦想。出台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筹集966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教育项目37个,新增或改扩建校舍面积6.9万平方米,建成公办幼儿园18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理念,全面推行县领导和部门单位结对帮扶服务企业机制,建立与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相挂钩的安商服务考评体系。通过实行区县领导和50多个单位一对一联系园区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出台企业上市扶持政策,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培育。稀土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现代轻工、食品药品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稀土精深加工产业被列为首批省级20个工业示范产业集群。龙钇、新正耀等4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4年,帮助绮都、鑫辉等41家企业融资6.5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达82家。2015年1月,龙钇重稀土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
●重点改革扬帆起航
根据市委部署,龙南启动了引农进城进园、行政权力清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及抵押流转、“三医”(医保、医疗、医药)一体化等4项重点改革,是全市承担市委重点改革事项最多的县(市、区)。特别是抓住被列为全省移民搬迁进城进园试点县的机遇,整合有关政策,实施总投资约5亿元的“金塘花苑”项目,规划建设公寓房1720套。同时大力推进“1+3+5”九项配套改革政策,即推行户籍“一元化”管理制度,保障“农户农村产权、宅基地退出、移民搬迁”3项权益,提升“养老和医疗保险、就业创业扶助、困难救助、住房保障、教育保障”5项待遇,确保进城进园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建设渐入佳境
2014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龙南设立江西金鸡寨省级森林公园。自此,龙南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龙南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争当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全县城区绿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7.4%、41.4%,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万元GDP能耗下降达标,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
●“龙南好人”层出不穷
龙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寻找“最美龙南人”,挖掘发现了各类典型人物108名,评选出10名“最美龙南人”和11名“最美龙南人”提名奖,并于2014年9月举办颁奖晚会,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其中,曾纪腾、叶冬坤、赖军辉先后入围“中国好人榜”,钟永清、叶顺天分别被评为赣州市第四届道德模范、2014年“感动赣州十大人物”,张振房、李金政等7人被评为“最美赣州人”。
●“三送”工作创新出彩
龙南常态化开展“深入‘三同’、真情‘三送’工作,组织150名领导干部,集中3天时间,进村入户与普通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政策宣传,征求意见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依托“三送”联系点,创新推行“四联四促”工作机制,即“三送”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学习联带、会议联开、问题联查、整改联动,实现“三送”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
现场目击
●园区平台建设火
连日来,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热火朝天:施工机械轰鸣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原本高低不平的山地变得平整起来,座座厂房已然成型。
龙南强化“大龙南、次中心”的理念,坚持“区县共建、共同发展”,发挥龙南经开区精简高效、县级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加法”甚至是“乘法”,达到“1+1>2”的效果。2014年,高标准编制了经开区空间、产业发展规划,《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规划(2013-2030年)》通过专家论证;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工作全面启动,陆路口岸作业区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10个,总投资近10亿元,打造了更具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力的承接平台。
●民生工程施工忙
“混凝土浇灌要算好凝固时间,快了会折损使用强度,慢了则会延误建设工期。”日前,在龙南县第一人民医院项目建设现场,项目监理负责人刘世清不停地叮嘱着施工人员,大家听得认真,拿出图纸不时地用记号笔勾画标注,并用本子记下相关注意事项。
环视整个施工现场,铲车、装卸车来回穿梭,各种机器快速运转;刚刚完成一楼浇筑的门诊楼,钢筋林立,焊花飞溅……深冬的冷意未能挡住工人们的干活热劲。每天,这里都有200多名工人抢时间,下狠劲,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这个民心医院早日惠及百姓。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目标规划是建设三级甲等标准综合医院。
●工业项目落地快
“哐,哐,哐……”落户在深商产业园的恋伊公司,项目现场传来阵阵打桩声。
因为现场机器作业声太大,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刘德辉与施工方提高了音量交流。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刘德辉就用笔写下来。他的笔记本上,满满地写着“杆线搬迁,需与电力公司协调;自来水管道安装,需督促相关施工单位及时到位;沟槽开挖,需与周边企业提前沟通好”等等。据刘德辉介绍,“恋伊”是我国晾衣架第一品牌,该项目总投资为5亿元,2014年初被引进,当年就迅速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宜居百姓乐
峰峦叠嶂,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金鸡寨森林公园景色显得愈加迷人,处处如诗如画,引得市民驻足观赏留影,把一张张笑脸定格为永恒。
每逢周末,紧邻城区的金鸡寨公园,总是游人如织。市民纷纷呼朋引伴,到这个摘得“省级”桂冠的森林公园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美景。在这里,你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环山小道上,年轻人踩着碎步谈天说地;半山亭子里,老年人悠然自得地听松涛低语;绿树掩映的棋盘边,刚学会下棋的孩童们正摆子对阵。
●干部下村服务勤
进入腊月,寒意渐浓。1月29日,龙南县人防办干部李伟胜和平时一样,驱车来到了驻村已两年的九连山润洞村。
“你家大蒜的收成怎么样?”李伟胜行走在田间地头,看到农户们正忙着收获紫皮大蒜,他停下脚步关切地问道。当得知产量比往年高,销路也不愁时,李伟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摸清了大蒜基地的情况后,他又惦记着村里的中华鲟养殖户,因为前两天他们的鱼苗繁殖出了点状况,于是朝着养殖场的方向快步走去。对于像李伟胜这样的“三送”干部,当地村民夸赞说:“他们帮助我们发展产业,不仅牵线引进好品种,还主动联系买家寻找销路。”
●普法宣传成效显
“临近年关了,要注意提高防诈骗的意识……”近日,龙南县2015年“法律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临塘乡举行。
上午9时左右,活动现场摆起了办公桌长龙,桌上整齐堆放着宣传资料,普法志愿者们或坐或站,耐心地为群众讲解各类法律知识。一辆白色大篷车则来到集市上,不停地播放着法律宣传视频。“以前我不懂得如何申请法律援助,今天向法律专家请教后,整个程序我都知道了。”花甲之年的赖星明欣喜地说。
“临近年关了,要注意提高防诈骗的意识……”连日来,律师晏莹来到临塘乡走村串户,为从外地返乡回家的群众讲解法律知识。
去年,临塘乡创建了“百姓法律之家”机制,聘请晏莹担任法律顾问。只要村民有什么法律问题,不用花一分钱,便可直接电话联系晏莹咨询,或者当面进行请教,她俨然成了大家的“专职律师”。“有事找律师”,已是当地如今兴起的新风尚。
龙南积极推行设立村(社区)“百姓法律之家”,并广泛开展创建法治示范乡镇等活动,深化“说事评理”机制,加快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蓝图·2015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牢牢把握投资关键。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培育新增长点中的关键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撬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深挖《若干意见》政策潜力,深化拓展对口支援,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龙南保税物流中心、赣深高铁设站、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认定和批复、“三南”公路、火车站改造升级、通勤机场等重大政策、项目和平台加速落地。扶持一批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推动升级步伐。强化集聚拉动,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轮驱动”,重点推动稀土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轻工、食品药品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利用对口支援优势,加快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稀土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开发园区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力的承接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抓实安商服务,加快培育新的产业爆发点。
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成立抓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研究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对一、二次产业的配套支撑。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域外金融机构,支持驻县金融机构发展。构建要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建设具有龙南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统筹实施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结对扶贫等扶助政策,确保精确帮扶到户到人。发挥“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和行业扶贫,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力争年内全县减贫5500人以上。
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把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引农进城进园项目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构建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的着力点。力争年内新建保障性住房500套,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1160套。
加快医疗卫生发展。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第一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检验大楼、急救中心、精神病专科医院项目建设。深化与赣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南方医院的交流合作。加强对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等资金的监管。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力争年内完成县自来水厂5万吨/日供水扩容工程,争取尽快实施临塘茶坑水库水源工程。优化城乡教育网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龙南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开工建设里仁九年一贯制学校、石人片区公办学校。启动实施70公里农村通组公路工程。加快体育中心项目规划建设,完成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电影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群众性文体场所的建设。
加速推进“两市”建设
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围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和赣粤边际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遵循组团开发的理念,重点推进龙洲片区和石人片区,加快繁荣龙翔片区,着力建设东湖新区,稳步推进狮山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园、五星级酒店、汽车贸易城、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产城融合、加快建设石人产城融合示范区,完善园区城市功能,强化园区管理,推动龙南经开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深化“三城同创”活动。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金塘花苑”“新圳花苑”引农进城项目建设,制定社保、医保、就业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抓好杨村全国重点镇和里仁市级示范镇建设,推动其它集镇扩容提质。推进水、电、气、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保护也是政绩”理念,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加快建设东江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加快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稀土矿区复绿整治和生态修复。坚持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深入开展“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行动,建立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推进法治龙南建设
龙南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龙南县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龙南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进法治龙南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成为指导法治龙南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底,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机构和目标考核机制建立、责任有效落实、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法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到2017年底,法治建设重点领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法治意识显著增强,依法治县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底,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各项工作法治化,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龙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龙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一极两市四区”建设,加快龙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