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0日
□记者萧森 曾艳华 特约记者钟慧燕 实习生陈怀志
开栏的话:随着赣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赣州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许多来自外市、外省的青年人到赣州就业、创业。他们中有许多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赣州,而感受到赣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之后,他们留在了赣州,在赣州成家立业,成为了“新赣州人”。最近,本报记者走近部分来自外市、外省的“新赣州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赣南情结。本报今起开设“我从他乡来”专栏推出相关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全南县在赣州的版图上处于最南端,毗邻广东,是赣州市的边远山区县。在全南,有多名小伙子远离家乡来到该县工作,还在全南安了家,成为了全南人。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全南县大吉山镇,采访了分别来自安徽、山东、黑龙江的李大军、王耀、杨松涛三名青年。他们不仅是当地的基层干部,还是全南的女婿,在他们看来,是事业和感情留住了他们。
扎根赣南山区的淮南娃
今年30岁的李大军是安徽省霍邱县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利用午休时间帮要调到县城上班的妻子收拾行李。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的李大军总是笑呵呵的,从2008年9月作为江西省首批大学生村官来到这里,已7年多了。
李大军说,作为家里唯一读了大学的孩子,到江西当村官的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赞同,觉得他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出去,现在又要跑到外省的农村去。2008年9月12日,带着一丝忐忑,李大军来到大吉山镇政府报到,成为该镇斜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一到村里,他发现村里的条件比自己老家还差,他被安排住在村委会,而那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正当李大军苦恼时,隔壁开副食品店的村民袁育建主动上门来,叫他去他们家里上厕所和洗澡。后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满娥叫李大军到她家里吃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再后来,李满娥还为李大军的婚事牵线搭桥。
大吉山人的质朴和热情感动了李大军,他决定留下来,好好为当地村民服务,即使之后有几次能回安徽工作的机会他也放弃了。李大军发现斜溪村虽只有1200多人,却有1000多亩鱼塘,有六七十年的养鱼历史。2009年初,村里的鱼塘承包招标时,没有村民来投标。李大军了解到,村里的鱼塘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加上当时鱼的市场价格较低,没有村民愿意养鱼,而养鱼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此,李大军带头承包了10亩鱼塘搞起了养殖。为将老旧鱼塘改造成标准化鱼塘,他还多方了解到中央出台的相关支农政策,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支农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及多方筹资共450万元,对全村所有的鱼塘进行了改造。如今,村里的鱼塘四壁都砌好了砖块,周边还铺好了可通汽车的公路,每一口鱼塘都装了配电设施和供氧机等设备。原先没有租鱼塘的村民看到后,争着来承包鱼塘。后来,李大军组织承包鱼塘的村民成立了斜溪村渔业合作社,村民们每年养鱼的收入也由原来的每亩3000元增加至6000元。
为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李大军利用自己曾干过一年记者的经验,创办了全南县第一份“村报”——《斜溪村报》,每个月出一期,并免费赠送给村民看。
两年后,李大军到镇政府工作了,即使这样,他还是挂点斜溪村,每个星期都要去村里,村里的孩子见了他都亲切地叫他“小李叔叔”。2014年,李大军荣获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
会说全南话的山东小伙
王耀是山东临沂人,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粗壮个头,他到大吉山镇工作才4年半时间。别看王耀到全南的时间不长,可他已能听懂全南话,有时还能说上几句全南话。
王耀告诉记者,他老家地处平原,经济、交通都比较发达,在2011年7月从江西师大毕业前,他没有来过赣州,更不知道全南在哪里。王耀说,他和全南命中注定是有缘的,毕业那年他和多名赣州籍同学一起报考赣州的公务员,只有他一个外省人考上了,并分配到全南县大吉山镇政府。
2011年8月,王耀来到大吉山镇政府报到。当时,从全南县城往大吉山镇政府的路上,来接他的镇干部和司机告诉他,这是一个边远乡镇,山路崎岖,平常工作要走不少山路,王耀还是半信半疑。到达镇政府后,王耀有点傻眼了,自己还是第一次看到条件如此简陋的镇政府,两层的办公楼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自己睡的床也是由两块木板拼成的,和过去自己看到过的镇政府,以及想象中的政府办公楼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王耀说,上班第一天下午,他来到驻点的乌桕坝村,村干部和村民讲的话他一句都听不懂,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接下来的两年,家里3位至亲长辈去世,他因远在他乡没能见上长辈最后一面。王耀心里因此有些动摇,在全南无亲无故,也没有同学朋友,工作环境艰苦。和家里人商量时,父母说他还年轻,要闯一闯,既然选择到基层锻炼,就要好好干。
王耀说,虽然基础条件落后,但当地人很纯朴,对他们这些外来人都很热情。第一年在大吉山过中秋节时,他和另外一位同事准备去镇上吃饭,路过村口一间杂货店时,店主主动邀请他们到家里一起过中秋节。即使到农户家走访,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王耀真切地感受到客家人的淳朴,以及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014年10月,王耀结婚了,妻子是全南县的一名小学教师。王耀说:“如今,我在全南有家有工作,成了一个正宗的全南人。”
情系红土地的东北汉子
皮肤有点黝黑的杨松涛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人,从小在东北长大的他考大学时就下定决心,要“渡过黄河,跨过长江”。在九江念完大学后,他没有按父母的意愿回东北老家工作,而是参加了江西省第一批村官选拔考试。
2008年9月,杨松涛被安排到上犹县社溪镇沙塅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010年9月期满后,他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全南县金龙镇工作了3年半时间,2014年3月,杨松涛被提拔到大吉山镇任党委组织委员。
杨松涛虽是独生子女,但他吃苦耐劳,从小在林区长大的他对赣南的丘陵地形并不陌生。他说,除了语言障碍和一些风俗的不同外,他感觉当地人很热情,对他像亲人一样。在上犹县社溪镇沙塅村当村官时,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善学让杨松涛吃住在自己家里,在工作上、生活上对其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2013年杨松涛要买房,何善学还支援他6万元,在他结婚时,何善学夫妇不仅来全南祝贺, 还坐飞机到他老家参加他的婚礼。
从漠河到全南,光在火车上的时间就要62个小时,因路途遥远,杨松涛每年只有春节期间才回家一趟。在平时的节假日,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会邀请杨松涛到家里过节,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单位领导还经常鼓励他要沉得住气,多学习。因为乡镇工作的特殊性,杨松涛经常要加班加点,有时因为要完成工作而忙得冷落了女朋友,为此,女朋友吵着要和他分手,女朋友的父母知道后,说分手前带回给他们看看。没想到两位老人一见杨松涛就喜欢得不得了,催着女儿和杨松涛结婚。如今,杨松涛的父母从漠河来全南帮他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