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巴曙松:积极推进银行信用评级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国际信用评级行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投资人和发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信用评级行业对于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引发了全球对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和行业运行机制的反思。

  如何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今各国际金融组织和主要经济体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将信用评级行业纳入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鉴于我国独特金融市场环境,在探讨评级行业发展的问题上,如何积极推进银行信用评级?巴曙松认为应秉持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充分尊重评级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我国评级行业的客观事实。具体什么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规律和现实呢?巴曙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评级行业的发展依托于信用债券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外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债券市场是评级行业的土壤,离开债券市场的发展,空谈评级行业是没有意义的。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是一个存量逾18万亿元的大市场,事关我国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等重大国家利益,发展债券市场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必要要求。评级机构作为市场中介机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评级行业的发展应服从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这个大局。

  二是评级机构自我提升和外部约束机制建设的关系。无论是国际评级机构还是我国信用评级机构都面临着如何树立自身公信力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靠评级机构自身努力完善内部控制,改进评级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靠建立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双层外部监督机制,来规范市场行为。从监管层面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立统一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监管协调。从自律组织层面,研究建立针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机制,确立评级机构和人员的从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以及从业者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三是培育本土评级机构与积极稳推进妥对外开放的关系。近期,有两部关于以华尔街为主题的片子。其中美国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的基调以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和批评为主。还有一部是央视拍摄的《华尔街》纪录片。实际上,在策划《华尔街》纪录片时,内部也有类似“西化”或“民族主义”的争论,开始时也是对华尔街持全盘的批评意见,认为华尔街是贪婪的破坏价值的代表,但是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达成一个共识,还是对华尔街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其破坏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对象不一样。在美国市场体系已经充分发达的情况下,金融危机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监管体系。我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受众和发展阶段不一样。从银行界的许多高管到央行监管部门的领导对这一点都是有清醒的认识。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银行业表现较之欧美同业表现更高一些,这是改革带来的成效,但是远远不到沾沾自喜的时侯,这就好像一个人开着“奥迪车”,这车仪表盘、发动机、刹车等都很不错,就是晚上警察不在时,司机开始飙车,“飙车”对自己有好处,杠杆高带动奖金高,结果翻车了。另外一个人,开着奥拓,仪表盘不是太准,刹车也不是很灵,发动机也不是太好,但是开的慢,警察也比较多,经常检查,杠杆率不是太高,所以没有翻车。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奥拓车比奥迪车好。更加建设性和理性的态度是,利用奥迪车在大修时期,我们赶快学习、借鉴、提高。金融危机中,我们受到的冲击小,本土意识抬头,是很正常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产生比较迷信的态度也很正常。但现在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和时间窗口,以平视的态度来学习和改进。客观的说,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从2005年大规模的开展债券评级以来,在数据积累和评级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要真正成为具有雄厚声誉资本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翘楚,需要长期积淀和市场淬炼,这是评级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正视这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就束手无为。通过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际评级机构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空间换时间,尽快缩短本土机构与国际评级机构的距离,并积极争取对外发展的机会,逐步获得影响和改变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当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金融信息安全和市场垄断防范等问题。这一次五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即当中国的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时,在很多行业和领域的软实力相应跟上时,积极参与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成为包括评级行业在内的金融行业的共同课题。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