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乡村旅游点宁都县黄石镇大岭村。 特约记者曾嵘峰 摄
|
|
□廖海峰 曾宁文 张瑜
阳春三月,走进宁都,满目葱茏。放眼望去,群山滴翠,草木葱郁,绿色的一幕久久不能抹去。宁都人民的“绿色梦”,已在生根发芽。近年来,宁都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播绿、全心护绿、全力富绿,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
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A
播绿,绿满山野
春风又绿江南岸。3月2日,宁都县肖田乡朗源村千亩连片山坡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树苗再扶正点”“泥土填实些”……村民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挖坑、栽苗、浇水,不到半天功夫,片片山坡披上了“绿装”。
为快速推进造林绿化,宁都县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出台了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群众、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队、大户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
人群中,正在栽种绿化树苗的村民赖秀禄很是显眼。为抢抓造林好时节,他带领全家老少齐上阵。赖秀禄感慨地说,好政策让他坚定了造林的决心,使他从一个蘑菇种植户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
在宁都环亚林业发展公司承租的钓峰乡万亩连片山坡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主人邱维平一身轻松,他聘请了一支30余人的专业造林队。专业造林队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栽种技术精、速度快、质量好。
企业相继落户,造林大户不断涌现。近3年来,宁都县非公有制投资主体投入资金总额3.32多亿元,呈现出了“山山搞承包,处处在造林”的喜人景象,一举实现了群众得利、政府得绿、社会得益的多赢效果。
随行的宁都县林业局副局长彭明生告诉笔者,如今,宁都县有经济林20万亩,速生丰产林90万多亩,油茶林23万亩,毛竹16万亩,植被覆盖率高达73.3%,可以说,全面造绿让林地几乎都种上了树。
现在宁都人自豪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文化,还有那满山遍野收不住的绿。
B
护绿,绿意长驻
匆匆吃过早饭,宁都县田头镇王坊村护林员温新华又和往常一样,带上一壶水、一把斧头上山了。为了呵护绿色,他巡山护林,风雨无阻,33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一分造,九分管”。为改变过去那种重植轻管,造林效益不高和森林火灾易发等问题,宁都县林业部门聘请了150名林管员,实行管护员、地块、报酬、措施、奖惩办法“五落实”,24小时巡逻督查,确保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巡山护林,看似简单,实际大有学问。温新华在主要路口刷写宣传标语,还坚持做好进山人员的登记和防火宣传工作。尤其是农村办丧事有烧纸钱的习惯,在人们悲伤时上前制止,势必引发冲突。遇到此事,温新华只好蹲守,直到坟上的纸钱燃尽,火患消除,才肯离开。
尽管如此,森林火情还是偶有发生。“一有火情,全县80名专业消防队员就投入到森林扑火工作中。”宁都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宁都积极推进县级专业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缓解扑灭森林火灾时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
护绿,需要林业部门的精心呵护,更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宁都县每年都制作、悬挂、张贴大小标语数千条,特别是将有关封山育林政策法规内容制作成生动形象的挂历免费发放,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封山育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宁都县积极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家庭等评比活动,发动机关单位、小区、市民认建、认养、认管公共绿地,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护绿,绿色愈来愈浓。如今,绿色正成为翠微大地美丽而鲜艳的主色调。
C
富绿,绿色增收
弯弯山道,把笔者带到宁都县会同乡波涛生态农庄。这里树木苍翠,溪水潺潺,群群黄鸡正在林下觅食。在农庄主涂波涛的眼里,生态就是收入,依托良好生态的品牌,黄鸡十分畅销。
宁都县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林业经营模式。
到目前,宁都县林下种植药材3万亩、银杏2.5万亩、黄栀子6千亩、食用菌5万亩,林下养殖宁都三黄鸡年出笼4000万羽、驯养野生动物2.8万只(条、头),农民年人均从林下经济中增收858.2元,土地绿起来的同时,实现农民富起来。
凭借这抹浓浓的绿色,乡村旅游如星火燎原,宁都县群众收获了更大的喜悦。有山有水有乡愁的千年古村田埠乡东龙村,格外受沿海大城市的游客青睐,这里的农家乐到了夏天一桌难求。
村民李东华一家经营的农家乐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农家乐是“山水中的黄金”,在家就能当老板,是一个实在的富民产业。招呼客人暇余,他告诉笔者:“外面的游客就喜欢这山山水水,元旦3天,净盈利就上万元。”
藏在乡野无人识,一朝闻名客纷至。赣江源头肖田乡朗际村、苏区摇篮小布镇赤坎村……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游景点相继涌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融合。2014年,宁都县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6%、15.3%。
身边的绿水青山,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村民的幸福生活,正日益舒展在绿意浓浓的生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