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老兵的农场梦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日前,记者从定南县城出发,沿小定公路向岭北镇去,车开出不到10公里,路边开始有了通向老兵农场的指路牌。在这些指路牌上,Q版的老兵穿着绿军装,斜背土黄色军包,解放帽上一枚粉嘟嘟的草莓,举着小手向路人敬着军礼。
老兵农场就在岭北镇月子村,距离岭北镇圩镇很近,沿着公路两旁布局。听农场的名字,记者便猜测这农场的主人是老兵,而实际上,“老兵”们并不老。在这里,记者见到了23岁的林跃、24岁的李凯和29岁的赵磊,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农场梦。
光荣退伍 带着梦想回乡创业
虽然已经退伍,但是干活的时候,李凯还是喜欢穿舒适耐磨的作训服。这个24岁的小伙子退伍不到2年,身上带着军人特有的那股劲。
“这个农场,是我和两个战友一起创办的。”聊起一手创办的农场,李凯打开了话匣子,“我们3个曾在九江一起当兵,没事时聊起未来的发展,都有搞农业的念头。2013年退伍前,我让父亲在家帮忙承包田地,办理相关手续,11月25日正式退伍后,我们3个志同道合的老兵回到岭北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场。”
老兵农场刚创建时,投资60万元承包50亩土地和10亩鱼塘,几乎掏空了3人的积蓄,他们还贷了不少款。“我们打算从种植大棚草莓和大棚蔬菜做起,我们这里建的是钢架结构的优质大棚,这种大棚至少可以使用5年。”李凯说。老兵农场的20个全钢架构塑料薄膜大棚,每个面积达800平方米,高4米,耗资近36万元。
李凯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赶上草莓育种、定植的节气,他们日夜赶工。种植草莓首先需要在地里挖出宽60厘米至80厘米、龟背形的畦,为了节省经费,每天清晨,他们就手拿洋镐,卷起裤管,赤脚跳进地里开始劳作。“50亩的草莓地,几乎都是我们仨亲手挖出来的。”李凯伸出布满老茧和褶皱的双手,上面还有不少划痕,骄傲地说。
科学管理 艰辛创建体验式农场
如果说刚退伍的时候,李凯3人还是“菜鸟”农民,到现在,他们已经成了大棚作物种植的半个行家。
“我们的定位就是打造体验式的家庭农场,因此作物品质是最关键的。刚开始种大棚草莓的时候,我们就聘请周边有经验的农户给我们做指导,并多方查阅资料,从杭州、山东等地引进优质草莓品种。”李凯说。2013年底,老兵们在报纸上了解了“草莓教授”、时任中国草莓协会副理事长姜卓俊的事迹,便致电姜教授,咨询草莓种植的问题,得到了姜教授的耐心解答。仅是通过电话交流,姜教授就为老兵农场的草莓种植点出了不少关键问题,更让老兵们看到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对于农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2014年5月,3个老兵前往青岛参加了畜牧业博览会,并专门拜访了姜卓俊,邀请姜教授亲赴定南指导。
有了科学管理的护航,老兵农场的草莓渐渐在周边打出了名头,附近来体验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目前,老兵农场通过代售合作,在定南县城有了8个草莓销售点,
产品供不应求。通过合理规划,老兵农场的大棚在4月草莓季结束后,则开始种植冬瓜、玉米等大棚蔬菜,保证大棚充分利用,四季常绿。最近,农场试种蓝莓取得成功,又为农场增添新品种。
创新思路 新时代农民打造快乐家园
在老兵农场,草莓大棚用山泉水灌溉,用茶油饼做肥料,绝不添加农药,每个大棚都养着一两箱蜜蜂,自然授粉。不久前,两个孕妇挺着肚子,和各自的丈夫从定南县城专门来到农场,说就是看中农场的草莓。李凯说,他们要把老兵农场打造成一个放心吃、快乐玩的大家园。
“农场后面有小河和鱼塘。等再收回一些投资,我们打算开发垂钓项目,建设农家餐馆,大棚旁边还有预留的土地,全部种上油菜花供游人欣赏、拍照。”李凯说,“得益于县里的精准扶贫政策,每亩大棚都能得到3500元的补助。有了这近20万元的资金,我们的计划很快能提上日程。”
对于3个老兵来说,年纪轻、脑子活、点子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创新思路,时常策划亲子游戏、学生体验学习、寻找大棚里的神秘礼物等活动,还创建了老兵农场主页,开通QQ空间和微信服务号,利用新媒介发布农场动态和最新活动。“随着农场设施不断完善,规模扩大,我们的活动会越来越多,让客人们来到农场,有更充实的体验。”李凯说。
老兵农场的主页上很热闹,从农场发展的大事小事,到客人们体验采摘的快乐身影,从琳琅满目的活动公告,到老兵们劳动时的趣事、自拍……老兵们说,他们要当新时代的快乐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