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翠微大地气象新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7日

    □特约记者廖海峰 记者谢运胜 胡怀军

    ■编者按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大地发生了深刻动人的变化。其中,宁都县在基础差、底子薄的基础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车”,注重理念创新、工作创新,注重统筹协调,注重实践实效,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探索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探析振兴发展的“宁都经验”,以飨读者。

    翠微四月,映山红格外绚烂。

    经历了冬天的蛰伏,这片土地迸发的春意愈加浓烈。

    从高速出口通往宁都县城的道路上,一辆外地车牌的小车犹豫地驶过“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标语旁,司机停下来探头探脑,用地道的宁都方言问路:“嘿蛮嘿走底边(是不是走这边)?”

    不只是外地回家的游子,对于很多常年居住在宁都的人来说,这片土地的变化之大、变化之快,也让他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

    变化源于《若干意见》的春风荡漾,源于振兴发展的鼓角铿锵。近年来,翠微儿女感恩奋进,攻坚克难,推进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变革思想、同心实干的“宁都实践”,创造了振兴发展的“宁都经验”,宁都面貌焕然一新。

    说起“宁都经验”,县委书记王四华不胜感慨:“如果说宁都在振兴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这是源于迎难而上的责任和担当,源于一以贯之的执着和坚守,源于敢于创新的开拓和进取,源于统筹协调的方式和方法,源于注重实效的心态和作风。”

    “精神高地”破解“思想禁锢”

    宁都人喜欢把自己称为“宁都州人”,一个“州”字,浓缩了多少对辉煌历史的眷恋与自豪,更折射出对繁华散尽的失意与不甘。

    曾几何时,宁都在赣南的政治经济版图中逐渐边缘化。地理交通偏僻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社情民意复杂……

    发展的差距,根源是思想理念的差距。宁都给出的对策也颇具创造性:以“精神高地”破解“思想禁锢”,通过重建宁都人的精神家园,汇聚众志成城、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2011年下半年,一场“加快宁都发展 重塑宁都形象”大讨论席卷宁都大地,并在之后几年间发展升级为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深化提升活动。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酝酿与锤炼,“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新宁都文化精神渐趋清晰。本土文化名人谢帆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热烈:“有人说‘怀德’,有人说‘尚德’。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提交县委常委会确定。”

    宛如一夜春风,唤醒一池春水。宁都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风生水起:举办“易堂九子”学术研讨会,激活崇文情怀;编辑出版《人文宁都》系列丛书,坚定文化自信;评选表彰“翠微之子”,引领时代先锋;扶持一批民间剧团,传播文明新风;建设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

    更让宁都人民欢欣鼓舞的是,租赁给外商经营多年的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如今被依法收回行政管理权和门票出售权,免费开放。这座宁都人民的“精神后花园”,终于回归宁都人民的怀抱!

    一项项创新举措,构建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高地”,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宁都振兴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合力明显增强,对外形象明显提升。

    “宁都样本”蝶变“宁都样板”

    以前,太阳落山的时刻,基本上就是邓朝礼上床睡觉的时刻。因为没电,和他一起备受煎熬的,还有宁都县吴家村半寨小组的5户村民;和这个村子境遇相似的,是宁都县65个国家级贫困村、69个省级贫困村,20余万贫困人口(截止2011年底)。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落后现状的遮掩躲避、熟视无睹。

    2012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大计启动伊始,宁都在先期调研摸底中,筛选出一批对反映落后面貌具有典型意义的调研点,但在要不要如实上报的问题上也存在争议:

    “家丑不可外扬”;

    “揭短亮丑有损宁都形象”;

    “不能为了钱,不要脸面”……

    错过了星星,再不能错过月亮!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宁都坚持实事求是,顶着压力如实向上反映实情和诉求,起草的《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宁都为样本》,作为全市七个材料之一(县级唯一)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其余调研报告、编制项目、典型事例累记达数百万字。市委主要领导看了宁都的材料后指示有关县市,“怎么搞调研、怎么写汇报,要向宁都学习,以宁都为样本。”

    “宁都样本”引来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的三年,宁都收获政策红利硕果累累:创建宁都县域经济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写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并促成省政府层面谋划推进;国家人社部、水利部共同对口支援宁都,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乐宁于”高速公路写入《若干意见》,现在延伸成了昌宁和宁定两条高速公路,并相继开工建设;同时,鹰瑞梅、吉永泉、吉建3条铁路确定途经宁都,2条省道升级为国道、5条县乡道升级为省道,国道里程数增至210公里、居全市第一……昔日交通落后的宁都,正在成为赣东南区域交通枢纽。

    2012年7月1日,邓朝礼家里通电了。光明照进了山村,也照进了宁都人民的心坎。

    当年一纸反映贫困实情的“宁都样本”,如今正华丽转身,蝶变成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宁都样板”。

    “敢为人先”促成“步步领先”

    83岁的五保老人黄家昌平生第一次把生意做到了千里之外——他通过设在宁都县赖村敬老院里的“农村e邮”服务平台,把10斤自种的芋头卖给了远方的“亲”。

    隔壁不远的竹笮乡赖砂村,90后姑娘赖潜带动全家从事电商,一个月销售成衣约6000件,赖砂村也豪言打造“电子商务第一村”。

    2014年9月,宁都电子商务孵化园正式开园运营,这是全省最早开业运营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

    进入“e”时代,宁都敢为人先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创造性推进“电商进农村”“电商进园区”“电商招商”“电商创业”“电商扶贫”工作,电子商务呈现强劲发展态势,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4年,全县实现网销额6亿元,同比增长47%。

    敢为人先,不独在电商产业。振兴发展,宁都醒得早,起步快,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实践,引领“步步领先”的喜人景象,打造了振兴发展弯道超车的范例:

    在交通建设方面,及早规划,早在2012年就聘请省交通厅为宁都编制“一环八射九联”的县域公路交通网络中长期规划,实现了项目申报和项目审批的无缝对接;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充分赋予乡镇开发建设自主权,实行财税分成体制和对口帮扶机制,推行协商民主的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当地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妥善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由谁当主体”“如何保长效”等问题,短短三年时间,小布镇从一个破败落后的边远小镇,快速蜕变为“中国最美乡镇”;

    在财政管理方面,让资源变现,让资产变现,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

    在精准扶贫方面,宁都创造性地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的肯定和表彰,被评为全省2014年度“扶贫和移民工作先进县”……

    喜看翠微新气象,梅江两岸尽朝晖!

    ■记者手记

    地方还是这块地方,景象已非昔日景象。宁都的变化,首先在于理念的创新、工作的创新。只有解决了思想理念上的问题,才能认清新目标、理出新思路、制定新举措、推进新跨越。采访中,从县级班子,到中层干部,再到基层干部群众,我们都能感受到搅动思想迸发的活力,注重创新引发的嬗变。这样一种内在而深沉的动力正是为政者需要倍加重视的发展因子。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项泽被千秋的系统工程。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群众以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指导工作实践,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担当和魄力书写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