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造林 护林 还林”三步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1日
 |
寻乌县东江源生态公园一角。
|
|
□特约记者蓝玉林 文/图
寻乌县是东江源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策应赣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近年来,寻乌县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下活“造林、护林、还林”三步棋。据统计,2014年,该县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51万亩,完成珠防林封山育林面积2.3万亩、现代农业油茶示范项目1088亩。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9.5%,城区绿化率41.07%,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尤其是该县东江源头桠髻钵山,森林覆盖率95%,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造林:造林绿化添绿意
近日,记者走进寻乌县,只见群山遮蔽的东江水,千折百绕,滔滔向南流。寻乌县良好的生态得益于多年来连续不断实施的植树造林工程。
造林绿化是生态建设和创建工作的根本。近年来,寻乌县扎实推进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百里绿道、林业生态、通道绿化提升、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六大造林绿化工程。
寻乌县重点实施黄岗山公园、“一河两岸”、城南出口路及主要街道的绿化和东江源马蹄河省级湿地公园、东江源仙人寨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依托“一河两岸”工程,建设具有生态多样性、可循环,供群众休闲、运动的绿色慢行道;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加快速丰林、毛竹、油茶产业发展,鼓励林业企业和大户在农业产业区块布局内,规模连片种植杉木、湿地松等速生丰产林及良种优质高产油茶,并对原有的油茶林进行良种改造;对国省道、县乡道进行补植补种,做到“不断档、不断线、不断带”;继续实行全封山政策,抓好果园戴帽山绿化,深入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
同时,寻乌县鼓励并扶持治理大户、企业、合作社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采取分散治理、规模连片的模式,开展“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治理,拉动民间资本参与造林绿化、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
护林:建起生态防御墙
长期以来,寻乌县紧紧围绕推进生态寻乌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林业、推动林权制度改革这一工作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举全县之力保护东江上游流域整体林业生态环境。
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推进生态寻乌建设。2009年以来,寻乌县取消所有外销商品材指标,实施全封山,木材只进不出。
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寻乌县制定出台有利于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落实了监测工作机构,实行了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把关项目准入条件,坚决拒绝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污染、高能耗等不利于环保的项目,近10年来婉拒了26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寻乌县结合林区特点,开展了“三乱一非”专项整治行动“百日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和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天网行动”),重点对毁林开垦、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无证运输木材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和查处,维护林区秩序稳定。2014年,该县查处各类森林案件80起,其中刑事案件24起,林业行政案件56起。
推动林权制度改革。去年以来,寻乌县受理林地流转24183亩,办理林权抵押
贷款7000万元,其中网上交易8567亩,交易金额330万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000万元,商品林
保险参保41000亩。
还林:换得山林绿满坡
近日,记者来到寻乌县东江源头乡——三标乡的九曲湾库区,水库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泛着银光,水库山坡上的果园早已退果还林,树木郁郁葱葱。
三标乡三标村原村支书黄圣松是退果还林的一名果农。“没办法,保护东江源生态更重要,面临抉择,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当年种果树的带头人,我只好带头砍果树。”面对记者的采访,黄圣松说,面临这种情况的不止他一家,这一政策涉及三标乡基田、黄陂、胡屋、富寨等5个村。三标乡有关人员说,该县为保护水源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在为村民的出路想办法,依靠山地优势发展高山蔬菜、毛竹、高产油茶等产业。
为了保护东江源头水质,寻乌县将九曲湾库区周围两公里内定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周围3公里定为二级保护区,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退果还林工程,涉及果园面积1400亩。目前,该县已退果还林920亩。
在实施退果还林之前,寻乌县就实施了退耕还林。今年,该县正在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总需完成1.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000亩,退耕还草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