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筑牢公安工作“生命线”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8日

    图为我市公安机关组织民警开展观摩规范执法活动。(资料图片)


 
    □林绍荣 黄传钢/文  龚松斌/图
 
    近日,公安部下发《关于命名“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决定》,赣州市公安局被命名为新一轮“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这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公安局。
 
    执法规范化建设之于公安工作,既是基础又事关全局。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带来了群众满意度、执法公信力的大幅提升,2014年度,我市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为93.7325%,跃居全省第三。
 
    抓主体:开展各类执法培训
 
    近日,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公开审判,旁听席上坐着来自市公安局机关及章贡公安分局法制、刑侦部门的民警。一名民警对参与自己主办案件的庭审深有感触:“庭审旁听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学习活动,使我体会到规范无误的程序和环环相扣的证据材料在庭审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执法主体能力上不去,公安执法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作为执法实践活动的主体,民警在整个执法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为此,市公安局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送教上门、实战演练、案例点评、跟班学习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执法培训活动,以此强化执法民警的法治意识,提升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水平。此外,该局还针对新法律法规和接处警、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执法环节开展了规范执法实战培训,保证执法民警达到每年接受执法培训15天的要求。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共组织开展了各类执法培训130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2万人。2011年以来,有7200余名民警参加了全国公安机关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有400多名民警通过了高级执法资格考试。
 
    抓规范:提升执法质量效果
 
    规范是公正执法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市公安局紧紧围绕“执法规范基础化,规范执法精细化”的目标要求,狠抓执法规范的细化完善,以规范严管理、保质量、促公正。针对执法易出现的问题和执法重点的环节,该局制定下发了《接警工作规范》《集体审议案件制度》《涉案财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执法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将民警的所有执法行为纳入规范轨道,最大限度将每个执法民警、每个执法环节、每个管理流程置于统一的标准之下规范运行。
 
    该局还围绕常见多发案件、重大恶性案件、新型犯罪案件等案件的证据收集、固定、保存、审查,出台了具体工作规定,强化执法工作指引,引导民警规范取证,避免实体和程序出现瑕疵,确保执法办案质量效果。通过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效避免了民警执法的随意性,杜绝了冤假错案的发生,防止了执法问题的出现,执法效率和质量大大上升。
 
    抓保障:构建执法硬件体系
 
    2013年6月,会昌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民警在执勤过程中,当事人不仅不配合执法还出手打人,并咬定是交警暴力执法。这一幕被执法记录仪清楚地记录了下来,公安机关认定执法对象的行为构成妨害公务,对她进行处罚。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倡导践行“坚持硬件开道,硬件倒逼软件,实现软硬并举”的思路,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强化执法保障,创优规范安全的执法环境。据统计,全市公安机关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完成了20个局办案中心、220个派出所,4个刑侦中队、20个交警办案场所的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并全部投入使用,为一线执法警种配备执法记录仪5000余套。为推进执法办案公开,打造“阳光警务”,全市公安机关还订购了300余台执法公开移动终端查询触摸屏,目前已调试安装到位。
 
    抓监督:彰显执法公信力
 
    为了将执法规范化落到实处,市公安局狠抓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规范的执法管理体系。该局建立了“案中跟评”机制,法制部门对办案部门所办案件从受案当日开始通报案情,三日审核卷宗,七日复核,之后随案跟进考核,每个评议环节印发“跟评”质量通报,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和动态性。与此同时,该局还加强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法制员利用平台一案一考评,法制部门在网上巡查监督,落实“一月一通报”制度,督促限期整改,并建立网上执法档案,目前,该局案件材料录入率、执法问题发现率和整改率均保持在90%以上。
 
    该局还借鉴售后服务理念,深化案件回访制度,把执法质量好坏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评判,有效地促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了公安执法公信力。2013年至2014年,通过“民调评警”机制,我市公安机关共回访行政、刑事案件当事人20872次,满意率为93%。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