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中国险企“凑热闹”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7日

  你愿意用多少去交换?万贯家财,一座城池,整片江山,还是三世情缘?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念白,留给当下的哥本哈根再恰当不过。过了12月18日,这个丹麦童话小镇将见证一段“佳话”,亦或者一切都沦为“空谈”,玛雅人“2012”的预言成真?

  无论结果如何,老百姓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和接受。不过,有一些人、一些企业却不愿意继续等下去。天平保险作为中国保险业的代表,发出了倡议:“自愿购买‘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如何“减排”

  这并非天平保险第一次提出“碳减排”的倡议,但却是最恰逢其时的一次。今年8月5日,为了抵消公司2004年成立至2008年12月31日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天平保险曾经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

  众所周知,“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而所谓的“碳减排”顾名思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个英国人提出设想,建立一个可以买卖碳排放量配额的体系。这意味着,大公司可以购买碳排放量配额,也可以将这些配额卖出,这种买卖都将在“碳交易所”内进行。

  当然,这样的“买卖”很快招来了社会学家的质疑:这是不是变相允许大公司无限污染,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事实证明,这种“买卖”可以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是规范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些公司为了将配额出售获利,往往采用更清洁的技术生产能源;还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省购买配额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

  这样循环的结果:碳排放量得到了控制,资本得到了活跃,碳排量交易市场也成为众人青睐的新兴市场。

  名利双收

  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天平保险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态度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一般说起“碳减排”,人们总是将目标指向生产型工业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比如,煤、石油等,并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社会责任、公民义务、环境保护……”这是天平保险能够给出的官方说辞,但显然,“碳减排”的意义不止于此。事实上,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参与“碳减排”都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与生产型工业企业不同,保险公司销售的是无形产品,需要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而要获得消费者认同,除了设计合理的产品、周到的服务之外,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通过购买“碳排放”树立企业形象,显然能为其“加分”不少。

  当然,在提高企业形象的同时,开发环保型车险产品、赞助环保行动等举措,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保险企业参与到“碳减排”行列中,为中国保险业的“低碳”之路找寻到前行方向和发展动力。

  抛砖引玉

  一呼百应,天平保险自知没有这样的号召力,却已经在业内显现了“投石问路”的效应,并正在保险业之外的领域泛起“涟漪”。

  就在1个月前,上海济丰纸业包装公司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公司购买了6266吨碳排放量,这些碳排放量全部来自于厦门赫仕在福建顺昌洋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洋口水电站项目。

  当然,不仅仅是购买“碳排放”额度,“低碳金融”也可以是银行实行奖优惩劣,限制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贷款;可以是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对“碳减排”不达标企业提高费率;可以是证券监管部门适当提高工业企业上市门槛。

  作为世界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碳减排”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企业、公民参与其中。中国的“碳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削减40%-45%”,而践行承诺,需要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呼应。

分享: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