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底,宁都县个体工商户达18922户,私营企业1572户,而这些非公
经济组织的税费占该县财政收入的7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翠微大地,非公经济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已然从配角成长为主角。
政府给力 创业潮涌
夏天到,凉席俏。日前,记者走进田头镇农民创业园,夏凉竹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对毛竹进行切割、精选、刨光、上漆、印花等工序。
“这批竹凉席的交货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们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公司负责人郭良生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 宁都县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能人率先创业、农民“草根”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快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农业创业园、电商孵化园等创业平台先后搭建。
郭良生在浙江从事竹制品生产多年,一直期盼“自己给自己打工”,可资金缺口太大,只好作罢。如今,有了项目论证、场地选址、创业指导、小额
贷款等一条龙服务,今年年初,郭良生决定回乡创业。
宁都县把全民创业作为富民惠民工程来抓,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让每一个创业的理想顺利着陆。
正因如此,郭良生才顺利圆了“老板”梦。“那时,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难题,政府就给我办了13万元的贴息贷款,还帮我选好厂房,培训工人。”说起创业之初的情景,郭良生满是感激。
政府“有形之手”给力,激发全民创业如潮。
企业发力 创新驱动
江西绿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石蒜等中药材提炼,生产专供出口的高科技药物原料氢溴酸加兰他敏。该公司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公司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
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往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延续,唯有创新驱动,谋求转型升级。宁都县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引导非公企业积极科技创新,提升内生动力。去年,“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小微信贷通”等平台共帮助该县实体企业
融资2.4亿元。
赣南首家米糠色拉油生产加工企业金润粮油,大力推动生产绿色米糠色拉油加工项目。公司负责人曾伍秀说:“我们通过科技变废为宝,实现了从米糠中提炼色拉油。现在,大米加工企业给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企业实现长久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胆闯入文化创意领域的“青涩后生”飞天工艺品厂,创新生产工艺通过欧洲认证,通过电商平台创新销售渠道,去年1000万只孔明灯销到了世界各地。对此,企业董事长刘鹏飞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倒逼的压力,政府引导的动力,让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积极寻求与国内名企及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借脑借智”,逐步脱胎换骨。
目前,宁都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2户;永通科技实现了在新三板上市,开发出智能防盗门、米糠色拉油等50余种“专精特新”产品,引领门业、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发展。
党建助力 创优增效
在宁都亚美达塑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职工谢和生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胸前佩戴的党徽,显得格外耀眼。他说:“这是党员的标志,随时提醒我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身份亮起来,能力显出来,形象树起来,党员在公司掀起了新一轮劳动竞赛,这让亚美达行政经理罗生保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介绍,4月,公司产品合格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减支增收60多万元。
在非公企业党建上,宁都县不断探索,建立分级负责、分步推进、分类创建的工作机制,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该县122家非公经济组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和宁都亚美达塑编有限公司一样,宁都县许多非公企业都尝到了党组织建设带来的甜头。
永通科技突发一场大火,党员冲在一线,带领职工抢险灭火,把公司损失降到最低。翠微实业党支部积极开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党建助力,创优增效。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宁都县非公企业党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682条,开展技术革新项目38个,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