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绵绵风也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3日
年轮飞转,脚步匆匆。历史,构筑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在将军县兴国这片热土上,当年“红色革命”求解放,今天“绿色革命”讲生态。一红一绿,交相辉映。今日兴国,山水绵绵,风也绵绵。
绿树涌翠油茶香
选一个双休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郊游。踏入兴国的乡村山岭,一路感受。初夏,似一只蝴蝶,无声无息,带着花的芬芳,带着草的馨香,翩翩而来。大自然雄浑、质朴,清丽、姣美,那是一种任何能工巧匠无法塑造的本色美——自然美。
自然之美,深邃,丰富,神秘,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兴国县方太乡,这种感受尤为突出。看,那满山满坡的油茶树,清风柔柔,油茶的嫩枝绿叶映照在天然的储水池里,正可谓碧水蓝天,此间,水也绵绵风也轻轻。
诗人艾青曾有诗云:“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有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这话,也正应了兴国的油茶种植者,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近年来,在兴国县的荒山荒坡上,人们挖坑施肥,挥汗如雨,其目的就是让兴国的荒山因油茶而变得更绿,江河变得更清。富有创造性的兴国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脚踏实地地开展油茶优良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科学开发油茶绿色生态产业链,最终形成从育种栽培到相关系列
产品精深加工的油茶科技产业化体系。
绿色涌翠浪,油茶再飘香,如今,仅方太乡宝石村,就有面积1200亩的油茶,种植着省林科院“赣无”系列两年生裸根苗;在该县均村、茶园、高兴、崇贤等地,5万亩油茶基地正待开发、栽种……
“三园”打造城市名片
山里栽油茶、树果,城里种常绿植物。为策应赣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兴国县坚持城市、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游园、公园、生态园三园共建,不断完善森林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感受生态文化的广阔平台。
在城市建设区,兴国以增加城市绿化量、缓解热岛效应、展示绿化品位为切入点,加快城市游园绿地建设,建成了以滨江公园、将军公园、平川翠苑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游园,使之成为放松身心、愉悦情怀的家园和乐土。
在城市近郊,兴国结合厚重的历史,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将军精神文化内核,把历史文化融入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了名人公园、毛泽东作长冈乡调查纪念园等多处森林公园,使之成为追寻兴国历史的绿色标识、学习生态文化的特殊窗口。
在城市远郊,兴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集种植、休闲、采摘、观赏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如绿园花卉园、兴福花卉基地、高湖葡萄和杨梅生态园区等,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风光的好去处,实现了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三网”覆盖城乡
近年来,兴国按照路网、林网与水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文化林三林共建的理念,以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三网”为骨架,大力构建覆盖全城的城乡绿网生态体系。
道路林网建设,兴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实施的原则,强力推进公路、铁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先后构建了以京九铁路、石吉高速等为代表的高速通道两侧各30米宽的绿色屏障,以319国道、兴江线省道等为代表的重要区位交通干线两侧各20米宽的生态防护带,乡村道路干线绿化宽度在5米以上,道路绿化率在90%以上。
水系林网建设,着力加强河流、水库沿岸的原生态保护、森林植被恢复和近自然水岸绿化,实施了长龙水库、县城滨江路及河套、河滩、河堤乃至平江沿河两岸等水体沿岸绿化工程,加强了潋江国家湿地公园风景观光生态林建设,该县水岸绿化率达96%。
农田林网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统筹考虑村镇、道路、沟渠、农田,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积极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建设景观。
兴国,这座枕山、滨河的美丽城市,正凝聚该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青山绿水间再次增添道道翠绿,在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中再次谱写新的篇章。兴国,正在向具有绿色潜力、具有发展活力、富有人文魅力的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