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十年,全南晶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月明见证了这家企业从作坊式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年产值过亿元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量变到质变,积跬步以至千里,晶环公司的变迁与进步也是全南县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写照。转型升级知易行难,面临困难与挑战,同样也意味着机遇与希望,近日,笔者深入全南县工业园区,探寻该县工业转型升级的轨迹。
●散与聚的变迁:从“零星扎堆”到产业集聚
日前,全南县新增的4支产业招商小分队奔赴珠三角,掀起了新一轮招商高潮。与以往的招商活动不同,这些招商小分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人人经过专业培训,个个熟知产业政策。每支招商小分队都有各自的主攻方向,他们将围绕该县矿
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轻纺、机械电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展开产业招商。
在发展外向型
经济之初,全南县也曾患上“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引资饥渴症,希望通过税收、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来增加投资吸引力。大量的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供应出去之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的企业在享受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之后,如同候鸟一般立即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多年的全南县商务局副局长王彬将此现象比喻为插花,虽然一时繁荣,但生根不稳、难以长久,更缺乏再生能力。
以往那种零敲碎打式引进单个项目的招商引资之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基础进行链式招商,才能实现招商引资效果的最大化和产业的迅速壮大。于是,全南县厘清县内资源和产业基础,科学选择矿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轻纺、机械电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着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做长产业链条。
围绕做大四大产业集群,全南县加快工业园区调区扩区,进一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强化土地、资源、水电、资金和人力等要素保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大项目招商,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因为担心产业配套难以保障,呈和实业落户全南县之初也是租赁厂房生产,随着骏宏(全南)塑胶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的相继引进,呈和实业生产所需的泡棉等原材料得到可靠保障,公司随即决定购地兴建厂房,将全南县作为呈和实业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在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该县引进佛山赛利达科技有限公司,针对该县稀土产业龙头晶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氧化锆进行深度加工,进一步延伸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坚持不懈推动工业集聚发展,该县四大产业集群正逐渐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今年一季度,该县四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2.3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量的90.76%。
●质与量的辩证:从速度跨越到质量攀升
历经几年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全南松岩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现已进入设备安装的收官阶段。这个重大产业项目投产之后,将实现年产海绵钛8000吨、氟盐7万吨,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
在发展氟化工产业上,全南县已经与全国氟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华星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合作建设3万吨无水氟化铝项目和总投资5.08亿元的氟化工基地。通过引进战略伙伴,该县已全面实现了氟化工产业的产品链条终端化。这些项目全部达产达标后,氟化工产业链的年产值将在50亿元以上。
抓量求质,全南县“咬定”大项目不放松,让大项目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支点。主攻大项目,该县大动作频频:在广州、深圳分别设立招商点,实行各产业招商团轮流驻点招商,深入开展产业招商、组团招商、以商引商,提高大项目的签约率和落地率;完善“一个项目、一名挂点县领导、一个领办单位、一套人马、一张倒排工期表、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着力破解用地、用工、
融资瓶颈,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全南县稀土资源丰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县的稀土产业小而散,不仅缺乏核心竞争力,还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该县采取关停并转、资产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培育引进了晶环、广研光电等龙头企业,开发出LED稀土节能灯、汽车尾气净化剂和高强度陶瓷等终端产品,在矿产开采量下降的前提下,矿产业年产值却逐步攀升。
●高与低的战略:从“为人作嫁衣”到自主创新
为备战来自美国的大批订单,全南县兆丰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兆周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朱兆周和他的针织企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于来料加工赚取代工费。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兆丰针织有限公司在该县纺织行业内率先探索自主创新之路,
招聘了一大批高学历技术人员,组成公司年薪最高的“第一方阵”。在这些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该公司推出了2个自主品牌、数十项技术创新成果,并成功敲开了欧美市场大门。
像兆丰针织有限公司一样,全南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赚取代工费用,转而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数据显示,全南县专利申请量从2008年的15件上升到2014年的90件,专利授权从2008年的10件上升到2014年的60件。
为引导、鼓励企业创新,全南县从政策、体制和具体措施等方面为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专门设立工业发展创新基金和科技人才贡献奖,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形成了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成立专家人才联谊会,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组织起来,发动大家共同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在不断激发“内智”的同时,全南县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先后引进了中高级职称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还积极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借助外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