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长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这是中宣部原部长陆定一在红军长征途中胜利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写下的诗句。
近日,记者来到“长征第一仗”所在地信丰县新田镇,硝烟早已散去,但见这个边远小镇面貌焕然一新:蓝天白云下,水榭亭台、山峦、公园、黄墙红瓦的乡间别墅与周围的浓绿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新画卷,在村落小组村民们悠闲自得地在纳凉亭里下棋聊天……一切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近年来,新田镇传承红色基因,围绕“新”字做文章,主动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断推出新举措,通过发展新产业引领群众致富,用新作风直面矛盾纠纷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以新作为向污染宣战,还百姓碧水蓝天,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连串新惊喜。
新产业
拓宽路子引领村民发家致富
“今年烟叶获得了大丰收,感谢镇村干部牵线搭桥,帮我们在农信社
贷款,解决了前期的资金问题。”近日,信丰县花历村种烟大户袁俊海见到记者时笑得合不拢嘴。
新田镇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小镇,山多地少。近年来,该镇牵住农业产业发展这个群众增收致富的“牛鼻子”,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烟叶等农业新产业,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沟渠浆砌23公里、机耕道浇捣4公里后,又在花历、新田两村投资200余万元,推进实施了6公里沟渠、4公里道路的烟水烟路工程项目。该镇烟叶产业种植面积、品质连年提高,由2007年种植烟叶300亩,收购量900担,到2014年种植烟叶达1830亩,收购量近25.5万公斤,烟叶总产值626万元,人均增收260元。
在推动烟叶产业发展的同时,新田镇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将油茶、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村民农业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技术指导、土地流转、争取贷款等方面积极服务群众,规划建设了德坑千亩油茶基地,促进了油茶、花卉、苗木等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据了解,目前该镇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铜锣丘、新明等村启动了2000亩油茶基地建设,并在该镇推进了万亩低产林改造。
新风气
化解矛盾促进乡村大和谐
“多亏镇村干部的耐心调解,让老表和我达成了调解协议,这下我可以安心经营山林了。”近日,坪地山村高里山山林承包人陈展春满意地说。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陈展春取得了高里山550多亩山林承包经营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村民提出要陈展春归还山林,改由村集体经营,而当年签订的承包合同截至年限为2050年。为此,村民们还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得知情况后,新田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找到矛盾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尊重历史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出将承包年限缩短20年的解决办法,成功调解这起长达1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利益矛盾相互冲突,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群众内部矛盾激化,不断引发上访事件。在矛盾纠纷的调处中,为促进乡村和谐,理顺群众情绪,新田镇要求党员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树立新风气,根据“发现矛盾是能力、化解纠纷是责任”的思路,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诉求,做到把矛盾化解在一线,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新田镇健全完善《新田镇信访工作运行机制》和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让群众的诉求、困难在第一时间处理到位。通过召开村“两委”、党员、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专题研究村集体山林纠纷问题,提出缩短流转承包年限、增加承包费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张榜公示,成功化解了11宗多年未解决的村集体山林纠纷。
据统计,去年新田镇信访接待室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3批155人次,其中逢圩日镇领导公开接待群众来访31批69人次,已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03起。
新作为
宣战污染还百姓碧水蓝天
“书记,明天我就把猪卖了,把养猪场给关了。”最近,新田镇小型养猪户老张对该镇党委书记朱新梅说。
“养猪产业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现在省里、市里正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我建议你改行搞油茶种植……”朱新梅热心地向老张建议猪场关停后的新出路。
新田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环境就是
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向污染宣战,为新田百姓换回碧水蓝天。该镇不断加强环保领域重点整治,通过全面摸排、指导、帮助养殖户合理规划,在该镇45家养猪场中,搬迁、关停养猪场7家,督促38家养猪场建立了无害处理设施,提高了环境质量。结合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展开了对新田圩、金鸡圩、百石圩和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新田圩和金鸡圩组建了两支专门的环卫队伍,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推进该镇的农村清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建设镇垃圾填埋场、各村垃圾池、配备村级保洁力量,镇村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去年新田镇彻底捣毁了两家在深山老林烧废旧电子材料的小型加工企业,为保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奠定了良好基础,积极主动争取和实施了“万人千吨安全饮水”工程,该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