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一纵一横两条高速穿境而过,“8”字形县道驰骋在崇山峻岭间,1000多公里乡村公路延伸到农家田间院头……随着国家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石城县近年来围绕“旅游强县”战略目标,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实施通自然村和客运网络连通工程,着力打造“半小时
经济生活圈”,加快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严质量铺就“放心路”
近日,记者来到石城县境内秋溪——桥头公路施工路段看到:宽阔的路面、平整的路基,技术人员正忙着对施工路段的弯道路基垫石层进行质量检验。秋溪——桥头公路升级改造是该县公路改建的重点工程,对沿途乡镇的发展意义重大。
对重点交通项目,石城县明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责任股站(所)、若干具体责任干部,落实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奖罚制度,并实行半月调度公示制度,随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督促项目建设按期保质进行。在验收期间,该县还委托市级质量监管部门、中介机构进行多环节验收、交叉验收,并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的作用,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到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上来,加强对工程的过程监控,对发现确实不合格的路段和环节,立即停工整顿、返工,督促施工单位规范施工。
“有了上级的严格质量监督,加上我们随时在村里监督工程建设,相信这样的公路质量有保证。”石城县小松镇桐江村村民温经传对桐江村到木兰乡扩建公路的质量充满信心。
公路升级村民做“主角”
为破解公路建设中点多面广、人员不足等难题,石城县创新工作机制,以项目为基础组建村级公路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参与、管理、监督农村公益事业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协调征地纠纷、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小松镇丹溪村的村民希望重修一条通往乡镇的路,由于这条路经过其他几个村庄,途中还有一座危桥需改造重建,项目面临资金短缺、劳力不足、难以征地等问题,建设项目一直无法启动。当地由老教师、老党员、老劳模等德高望重的人员组成公路建设理事会,利用他们的威望和身处基层的优势,开展征地工作,发动村民自愿投劳,并四处筹集资金,不到两个月筹到了200多万元社会资金,加上上级补助资金,公路建设顺利开工。
高田镇瑶岭村成立理事会,发动村民拆除旧屋、猪舍1200平方米,募集社会资金80多万元,快速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有了村理事会的大力相助,我们只需要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验收,正因为这种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才得以快速推进全县100多个交通项目建设。”石城县交通运输局干部黄加旺如是说。
织密县域“致富路”
“以前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修了水泥路,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宽敞平整又舒适。”石城县大由乡河斜村村民陈朝阳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该县农村公路惠民便民的一个缩影。
交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市正处于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期。石城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国省道和县乡道升级改造、客运网络连通工程以及通自然村公路建设,初步实现“乡(镇)有客运站、村有停靠点”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2012年以来,投资73234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24.9公里,其中完成客运网络改造43.5公里,完成通自然村公路452公里,投资11483万元新(改)建桥梁29座。
大路通百业兴。石城县农业资源丰富,烟叶、白莲、肉牛等种养产业发展潜力大。路网织起来后,收购车辆直接开进田间地头,实现“农资送到地头、客商进入园区、
产品直达市场”,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交通的改善,许多农民转行从事物流行业。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县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现有物流企业35家,其中从事货运企业14家,从事仓储3家,从事货物配载18家,从事物流相关产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