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堡垒作用 壮大富民产业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9日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信丰县天华山脚下的西牛镇曾屋村,只见新修的通组水泥公里直通每家每户,村口几棵古香樟焕发勃勃生机,富有田园气息的篱笆围着一片片碧绿的草坪和翠竹,抬头望远,蓝天白云下,群山起伏连绵,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近年来,曾屋村牢固树立“党建+”的理念,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壮大富民产业,探索出了以党建为统领,“党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等项目建设发展模式,实现了党建与各项工作的双赢。目前,该村建成火龙果、白草莓、小香瓜、鸭嘴鱼等各类产业基地6个,辐射带动170户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今年该村又新增蓝莓、烟叶、蔬菜等特色种植基地。
选好“领头雁”
强基固本抓党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3年前,曾屋村党支部战斗力偏弱,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村集体
经济一穷二白,还欠下几十万元的外债,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在村“两委”换届期间,西牛镇党委对症下药,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典型中选出了心系家乡的村党支部书记曾梓清。
刚上任,曾梓清就详细了解村民发展需求、村内农业设施、村内道路硬化等各种情况,制定发展规划,还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用于改建村部办公楼,扶持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曾梓清的带领下,全村19个村小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89户贫困对象全部告别了危旧土坯房,全村480户农户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通过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为村民改善灌溉面积850亩。
为紧跟该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高举党建龙头,从打造服务型党员队伍入手,培育了能致富、会致富的能人党员11人。同时,不断抓好规范化管理,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办事流程,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确保村干部办事透明公正,不脱离党员群众的监督视线。良好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近年来该村多次获得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省级生态村、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曾梓清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远程教育优秀播放员、县优秀共产党员、镇创业标兵等。
走准致富路
鼓起村民钱袋子
火龙果基地、蓝莓采摘园、小香瓜种植园、白草莓基地……走进曾屋村,宛如走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仁麻鸡、鸭嘴鱼、鲟鱼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迷人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农民要发家致富,关键要走准致富路子,选准产业,壮大产业。”创业经验丰富的曾梓清介绍说。
近年来,曾屋村以“党建+产业发展”为抓手,着力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将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就延伸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思路,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把党员示范岗设在产业基地上,将各村民小组中从事运输、销售、种植、养殖等行业的21名党员分门别类归并到运输、销售、种植、养殖党小组。同时依托党员创业孵化工程,利用农民学校、产业基地、远教终端站点等资源,实行课堂理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远教站点教学和手机微信视频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各类产业培训5次,培训学员32人次,为5名出孵创业党员办理贴息
贷款5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种植小香瓜、火龙果、草莓。
此外,通过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流转土地500亩,全村形成了以蓝莓、火龙果、白草莓、小香瓜、甜玉米、烟叶、供港蔬菜等为主的新型特色种植产业,以崇仁麻鸡、鸭嘴鱼、鲟鱼等为主的新型特色养殖产业。仅这些特色产业就可为全村农民增加200万元产值,户均增收1600元。
迈开脱贫步
不让一个困难户掉队
“以前想过好日子,可是没技术、没资金,发展处处受限。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里的党员干部让我依托村里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小香瓜。今年我种了2亩多,合作社统一收购,实现收入1万元。”采访中,曾屋村贫困户曾九生说。
据悉,曾屋村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但过去像曾九生这样没技术、没资金,找不到发展路子的农民有不少,在扶贫走访过程中,该村党支部针对全村54户精准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行“党建+精准扶贫”的方式,建立县镇村组四级联动精准扶贫帮扶网络,设置差异化党员扶贫帮扶项目,发动村组干部和党员根据实际情况领办项目,帮带产业项目、就业项目等增强贫困户发展动力。通过开展“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把全村54户贫困户发展成为憨农田园合作社成员,并鼓励贫困户自愿以土地、山林、土坯房等自有资源入股合作社,采取以原始股为基础,确定分配收益份额。目前,已经有11户贫困户参与入股,预计年均资产性收入可达600元。
依托产业基地,该村创新开展了“基地+贫困户”“岗位+贫困户”等扶贫方式,目前,18户贫困户种植蔬菜8亩,3户贫困户种植小香瓜4亩,4户贫困户种植甜玉米3亩,3户贫困户种植烟叶6亩,户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通过开展“岗位+贫困户”扶贫项目,帮助了5名贫困人员到企业务工,并因地制宜在村里开发了保洁员、水库管理员、护林员、居家养老中心管理员、合作社固定工和临时工等8类公益性岗位,先后安排贫困户27户28人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在9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