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特色中国·于都馆里,于都县电商孵化园工作人员在向客商们介绍于都馆的相关情况。
|
|
□肖章荣 肖东北 特约记者方名荣 文/图
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开拓示范县”;全县65个淘宝村级服务站、吸引1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1.5万人从事电商行业……近日,记者走访于都县城乡,深深感受到电商带来的喜人景象。
A
返乡创业搭上电商“快车”
赣州市绿通农
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华在创办该企业之前,曾在广东务工多年。他开过餐馆、办过服装厂、做过淘宝代售,但因为资金少、势单力薄,总是不成气候。2015年,在于都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张建华创办电商企业、入驻该县电子商务孵化园,迈入了电商蓝海。
“零门槛,免租金,还提供技术指导。”聊起自己的创业史,张建华感慨万千,于都县政府不仅为电商“创客”提供创业计划培训、专家指导、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电商孵化园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成为电商“创客”起步的坚实后盾。孵化园内配备了光纤网络、中央空调、综合办公场所等设施设备,电商企业注册、场地、信息、培训、网络、水电六项费用全免。“我的绿通公司就是直接‘拎包入驻’的。”张建华说。
11月的网购热潮中,张建华的公司大显身手。“依托电商平台,通过灵活的营销手段,仅11月15日一天,公司就销售脐橙5000公斤,获利4万余元。”张建华告诉记者,“现在技术好了,渠道通了,生意也好做了,下一步我还准备开办‘互农e家’原生态综合示范农场,经营跑山鸡、蜂蜜、稻米等农产品。”不久前,第八届中国(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召开,张建华又带着他的三红蜜柚与脐橙销售团队,跟随于都县政府组织的参展团参加了绿博会的展览,进一步拓宽了眼界。
如今,张建华常常在“于都创客群”里分享创业故事,也从其他创业成功者身上汲取新灵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要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聆听他们的心声;要引导买家挑选合适的商品,处理客户投诉要待人热情、态度谦和……”在不断的摸索中,张建华的电商创业路已经越走越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于都县电商孵化园已入驻电商“创客”30多人,电商产业蓬勃兴起,电商创业日益兴盛。据悉,今年“双十一”期间,仅通过电商销售的脐橙就有100多万公斤,销量居全省第三位。
B
电商拉动传统产业转型
通过微信与客户交流、在阿里旺旺洽谈价格、客户微商城与淘宝企业店下单、企业出库、物流发货……这样的流程已经成为于都县名阁鞋业有限公司的常态工作。连日来,该公司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生产、销售繁忙。据了解,公司目前每月的销售额在30万元以上,发展蒸蒸日上。
对于制鞋,名阁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前卫家有祖传技艺。3人的家庭小作坊经营了两代人,以自家技艺贴别人的牌子扩大经营,又经历了10余年。“传统制鞋企业始终面临着渠道成本提升、库存压力增大、客户链断裂等痛点,小规模的企业发展很困难。”廖前卫感慨地说,“传统的商贸活动模式显现出了不足,通过电子商务转型是发展必然。”
近年来,于都县大力打造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扶持电商产业发展,推动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发展路子。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该县积极推进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助力小微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电商服务实现转型升级。目前,该县电商协会会员企业已有130余家。借着电商的“东风”,廖前卫的公司也开始“转运”。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名阁鞋业获得了低息
贷款,增资扩产,组建了自己的电商销售团队。现在,该企业已拥有两家分公司,注册了linzi、红茵苔品牌,与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产品直销欧美。
伴随企业转型的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在于都县岭背镇,人们对“电商造富”的故事津津乐道。岭背镇是有名的“三锤三匠”(打铁的铁锤、补缸补锅锤、弹棉花的弹棉槌;木匠、泥匠、篾匠)的发源地。“‘三锤三匠’历史悠久,然而传统手工艺创作过程繁杂,销售困难,单靠传统技艺,连养家糊口都难。”棉匠朱福发说。在该县相关部门的指导帮扶下,岭背镇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借助淘宝、农村e邮等电商平台销售传统手工艺品,不仅销量增长,价格也大幅提升。今年1月至8月,该合作社仅网销棉被就有1万多床,同比翻了20多倍。
C
电商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我来这,一是自身充电,二是物色电商销售人才。”近日,在于都电商孵化园,记者见到了正在参加电商培训的尚新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舒润发。他的企业总部在深圳,主要生产电脑配件等产品,听说家乡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便计划回来开设分公司。
“创业人员对电子商务都非常有兴趣,希望参加相关培训。”该县商务局副局长曾莉敏说,为此,于都县引进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入驻电商孵化园,开展电商培训,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据了解,电商培训班自今年8月开班,已举办6期,每期10天,培训30人,还有近千人在排队等候参训。
赣州杰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入驻于都县的电商服务商之一。由该公司承办的特色中国·于都馆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营,即将开馆。于都馆主要提供本地特色产品的销售服务,馆内陈列着高山青草奶、禾丰珍珠粉、岭背柿饼等10多种于都特色产品,供人们参观、选购。该公司项目总监周子俊告诉记者,于都馆实行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与5家当地农特产品电商企业合作,每天销售量都在100笔以上。
电商服务商的介入,帮助不少电商“创客”解决了人才、销路问题。该县罗江乡村民雷艳梅自有脐橙园,也开设了自家的网店销售脐橙,但因为网店流量不足,满足不了销售需要,仍有部分果品滞销。为了解决销售问题,雷艳梅想到了特色中国·于都馆,“我关注于都馆很久了,发现这里客流量大,网站的制作、维护也更专业。背靠于都馆这棵‘大树’,我的脐橙销量一定能提高。”雷艳梅说。如今,她已经提交了加入该馆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