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中国,保险业在危机中没有经历这样的遭遇,但仍然留下了诸多创伤,2008年,保险投资遭遇重创,理财产品引发退保风潮;2009年,寿险需求仍受抑制、保险投资回暖乏力、国际再保险价格提升等等。
肩负保险业“引导、约束和惩戒”职能的中国保险业监管层,自2008年起启动了一系列危机处理手段,并在2009年渐显成效:监管手段从初期的风险排查发展到多项举措同步推进;寿险业务结构持续改善,保障型业务占比逐步提升;保险投资取得实质性突破,迎来多元化的投资领域。这“三管齐下”的结果,是保险业总体上偿付能力充足,财务经营稳健,在逆境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点监管“偿付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费者、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危机发生后,保监会从维护消费者的信心着手,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监管制度、市场运行、业务发展等信息,使社会及时了解保险业发展情况,提高了透明度。”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如此表示。
在危机爆发初期,为防范风险跨境传递,避免部分外资险企母公司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保监会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及时掌握危机动向,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并针对危机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公司、重点业务领域建立跟踪报告制度,在全行业开展风险排查,对风险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和压力测试,建立每季度一次的监管例会制度,定期向全行业提示风险变化,以防系统性风险出现。
“所谓重点领域风险,一是督促保险公司调整银保渠道,控制投资型产品的退保风险;二是防范资金运用风险,根据资本市场变化加强窗口指导和提示作用,三是对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限制高管人员薪酬,督促其采取多种方式充实资本金。”袁力称。
自今年1月1日起,保监会对产、寿险公司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正式实施分类监管,不同分类等级采取“宽严相宜”的监管措施。事实上,保监会2008年“一号令”已经在偿付能力标准上采纳分类监管办法,以便及时监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情况,确保其具有与风险、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
“保险业目前仍然重点推进偿付能力监管,并正在深入研究欧洲的偿付能力Ⅱ,近期还将在推进分类监管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披露,不断提高监管效率。”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上发言称。
据统计,目前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已经减少为9家,且这些不达标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明显改善。去年以来,保监会专门成立偿付能力、公司治理两个监管委员会,开展法人机构属地监管试点,创新派出监管组制度,在财务会计部加挂了偿付能力监管部职能,以各种手段强化偿付能力的刚性约束。
转型中的“正增长”
在防止退保风险成为2009年监管部门首要防范的风险背景下,一场始自2008年下半年、自上而下推进的调结构战役,在危机的催化下加快了步伐,成为2009年保险工作的主旋律。
根据2008年8月全国寿险工作会议明确的思路,要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产品,提高寿险业务的保障功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寿险业务结构持续向好,保障功能较强的业务占比提升13.8个百分点,新单期缴率上升6.9个百分点。
在业务结构持续转型、有效需求遭受抑制的背景下,2009年保险业仍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正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保费收入达10216亿元,同比增长11.65%;全行业预计利润总额达460.9亿元,同比增加574.49亿元,产险业则历史性地实现扭亏为盈。全行业盈利公司同比增加了17家。
2008年保费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的中国人寿 和太保寿险,自2008年下半年起启动了业务结构转型,从银保渠道开刀,重点发展期缴型业务,深度调整产品策略,尽管2009年以来累计保费收入持续出现了“负增长”,但单月寿险保费自2009年9月份以来开始“转负为正”,且逐步提高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在2009年获得了显著提升,结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场危机的到来,推动保险业加速业务结构调整,根本目的是强化保险业的基本属性,即以满足人民群众风险保障的基本需求作为落脚点。”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此前一次公开演讲时称,结构转型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努力提高承保盈利,切实改变投资收益与承保盈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从依靠投资收益向“承保利润、投资收益的双实现”转变。
转型中的“正增长”
在防止退保风险成为2009年监管部门首要防范的风险背景下,一场始自2008年下半年、自上而下推进的调结构战役,在危机的催化下加快了步伐,成为2009年保险工作的主旋律。
根据2008年8月全国寿险工作会议明确的思路,要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产品,提高寿险业务的保障功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寿险业务结构持续向好,保障功能较强的业务占比提升13.8个百分点,新单期缴率上升6.9个百分点。
在业务结构持续转型、有效需求遭受抑制的背景下,2009年保险业仍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正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保费收入达10216亿元,同比增长11.65%;全行业预计利润总额达460.9亿元,同比增加574.49亿元,产险业则历史性地实现扭亏为盈。全行业盈利公司同比增加了17家。
2008年保费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的中国人寿 和太保寿险,自2008年下半年起启动了业务结构转型,从银保渠道开刀,重点发展期缴型业务,深度调整产品策略,尽管2009年以来累计保费收入持续出现了“负增长”,但单月寿险保费自2009年9月份以来开始“转负为正”,且逐步提高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在2009年获得了显著提升,结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场危机的到来,推动保险业加速业务结构调整,根本目的是强化保险业的基本属性,即以满足人民群众风险保障的基本需求作为落脚点。”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此前一次公开演讲时称,结构转型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努力提高承保盈利,切实改变投资收益与承保盈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从依靠投资收益向“承保利润、投资收益的双实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