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昌县麻州镇村民邹长森搬进了九州新村安置小区。虽然离开了自己居住30多年的老宅,但邹长森没有一点怨言。
“为了支持县里的工业,为了今后自己的日子能越过越好,就算现在吃点苦吃点亏也愿意。”12月20日,记者见到邹长森。邹长森朴实的语言在这个冬季里显得特别温暖和有力。在麻州镇,像邹长森这样情况的村民不算少。近年来,会昌县麻州镇围绕搭建工业产业平台,服务会昌县台商工业园建设,实施了力度空前的征地拆迁,为会昌县搭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主平台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这个被称为当今“天下第一难”的征地拆迁工作,麻州镇取得了“快推进”“得民心”的成绩。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无工不富”是
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共识。今年9月,赣州市作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重大决策,为会昌县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明媚的春天。
早在2014年初,会昌就着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里选址在瑞寻高速出口、麻州镇境内的九州村地段,规划东西区近1万亩,设立台商工业园,作为继“九二”工业园后该县又一工业发展新平台。园区涉及的九州等村近6000余亩土地的征迁任务,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麻州镇身上。
征迁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怎样打开局面?如何完成任务?
面对问题和挑战,麻州镇没有退缩。思想是先导。坚定信心、缜密部署、科学谋划是法宝。征拆前期,该镇干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多次深入群众,摸清征地拆迁户有什么想法,正确认识、分析、预防和处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征拆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该镇研究制订合理的征地拆迁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及安置方案,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人员力量分配到每个组,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
现在,台商工业园西区已平整土地3500余亩,路网在成形,企业在落户,厂房在建设……继去年,都市王牌服饰、奥普斯光电、电子商务孵化中心、中盛雨霖等10家企业在该县台商工业园东区动工投产后,今年,又有倡寿食品、玉豆豆制品、远恒竹业、金士果业等9家企业在西区签约入园,会昌工业在隆冬里显示出强劲势头。
一把尺子量到底
拆迁为何难,难在群众思想不通,担心利益没有保障和今后没有发展的路子。
为破解这一问题,麻州镇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抽调了17名村(居)党支部书记充实到征拆工作队伍。这些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本土干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巧做群众思想工作,使征拆工作得到创新推动。同时,该镇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户一策”,破解群众思想难关。
拆迁户曾庆清原是村干部,他的房子正好在工业园区路口,镇、村干部三番五次动员,却久拆不动。“离开这里,我们去哪里住,到哪里找饭吃?”曾庆清的担忧很实在。在最艰难的时候,该镇主要领导亲自上门,讲政策、摆道理、算实账、动真情,在帮他解决经济困难及落实过渡房后,曾庆清签订了拆迁协议,主动搬了家。“领导说得实在,也帮助我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拆迁户很快跟着签订了拆迁协议。
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最怕不能得到公平对待,拆迁工作也如此。麻州镇坚持“一个政策对待,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将拆迁安置相关政策法规、补偿标准等编入安置手册发放到户,将每一户的丈量面积、补偿金额等在村务信息栏公开,对违法违规建(构)筑物的处置、经济作物和养殖业补偿等问题上不搞区别对待。由于工作做得细致,整个拆迁工作实现了和谐征拆、阳光征拆、依法征拆。麻州镇党委书记李义荣深有感触地说:“村民喜欢攀比,讲究实惠,只要你做到公平公正,真正为村民着想为村民服务,他就想得通,就会支持你。”
“政府能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补偿能及时,利益有保障,我们当然支持。”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近年来,麻州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做好建房、低保、医保、落户、困难救助、就业培训等服务工作,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设身处地解决群众的拆迁安置和发展出路问题。
在拆迁安置上,该镇实行先建好安置房再进行拆迁,谁先签订拆迁协议,谁优先选择安置房。在安置房建设上,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政府统建基础,农户自主建设,协助外墙、坡顶装修,干部帮助搬迁的办法。目前,195幢安置房基本建成,172户已入住。
住得下,还要有发展。麻州镇拆迁户何师发今年45岁,年轻时就爱好汽车修理,喜欢捣鼓一下。“因为缺乏系统知识,终究没有学透。”何师发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现如今,镇里安排他去学习汽车、摩托车修理。“靠这个我就能挣饭吃了。”他乐呵呵地说。为了让拆迁户有产业发展,有长远经济收入保障,该镇采取农业安置、就业安置等多种方式,并对拆迁户进行面点制作、针织、挖掘机、电器维修等免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发展能力。目前,有62户拆迁户在工业园开办副食、餐饮、修理店,就近谋到职业。此外还有220多名符合条件的半失地或全失地拆迁户享受到养老
保险等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