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文化雨露润红土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4日

    1月1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的赣州市博物馆新馆内人山人海。恐龙奇观馆、客家摇篮赣州馆、七里镇陶瓷馆、植物园馆等各个区域的景观都令人啧啧称奇。“新馆向众人全面展示了赣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堪称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来自安远县的赖丽丽带着全家人一起参观后感慨道。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赣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宋城博物馆”称号。近年来,赣州各地扎实有效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群众艺术文化精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赣州,让文化根植基层,文化惠民工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极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每到节假日,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在寻乌县南桥镇古坑村,占地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周边还建有小舞台、凉亭和宣传长廊等。“县里送戏下乡经常到这里演出,村里人都喜欢看。平常大家也到广场来聊天、活动。”村支书彭辉标说。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市现有1419个贫困村,人、财、物仍是制约这些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2015年,赣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后,我市以此为新的起点,以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县为契机,全面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路径,结合文化精准扶贫,破解资金难题,建好文化队伍,提升各地文化基础设施。

    我市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多措并举保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提升:结合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整合各部门相关资金,把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多功能综合体;整合利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加以提升,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建文化广场,在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的乡村,村(社区)文化广场统一按“六个一”标准建设,即一个舞台、一套音响、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伍、一个宣传长廊(包括读报廊)、一套健身器材。

    文化广场建到哪里,群众文化活动就开展到哪里。2014年以来,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遍布乡村。截至2015年4月,全市建有图书馆18个,文化馆(群艺馆)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68个,农家书屋100%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79个。

    文艺精品亮点纷呈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赣南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进京慰问演出,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共演出7场次,共有八千余名观众观看。

    赣州文化资源丰厚,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挖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品牌,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呈现宋城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一脉多元的文化形态。赣南文化资源优势逐渐变为推动发展优势。

    我市创作出一批文艺精品。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该戏男主演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近两年,两台大戏在全市巡演百余场,给广大观众以高雅的艺术享受。

    各地也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赣州各地将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有机融合,成系列打造了一批与时俱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覆盖全市的“欢乐赣州”广场文化活动十五年经久不衰;“长征出发地”于都县组织群众合唱团,创排《长征组歌》,近两年在县内外巡演200多场,该团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信丰县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合唱协会,全县100多支合唱队合力打造“合唱之乡”品牌,被中国合唱协会邀请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一批批具有赣州特质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既增强了赣南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和感召力,又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

    文化服务全民共享

    随着一批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一个个文艺精品工程的实施,赣州的老百姓正尽情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在赣州各大影城,市民们可观看全球同步放映的国际大片;茶余饭后,前往赣州黄金广场拉二胡、唱小曲、舞太极拳、跳广场舞的人络绎不绝;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别开生面的各种专家报告会、免费讲座,成为提升市民素质的极佳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生活,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滋养出一方文明。如今在赣州,文化生活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日符号,而是早已成为广大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赣州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

    我市利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讲好赣州故事,全面提升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的展览展示水平,丰富免费开放内容。通过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一批“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通过“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举办民俗展演展示,使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特质更加鲜明,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的作用,我市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工程,将两个平台有机融合,打通了农村电子物流最后一公里,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版,开拓了一条文化惠民、富民的新路径。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记者刘珊伊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