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人的“长寿密码”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6日
 |
全南县大吉山镇小溪村4位百岁老人聚在一起聊天。(资料图片)
|
|
□林荣 特约记者钟炆秦 文/图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在全南县,耄耋之人很常见,寿享期颐不稀罕。记者近日从该县老龄办了解到,据市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该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4059位,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93%,居赣州市第一,媲美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广西巴马。长寿者如此之多,全南人有何秘笈?
好年好景好政策
全南县福利院内,道路整洁、鸟语花香,餐厅、浴室、娱乐室等设施齐全,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老人脸上。半辈子坎坷、甚至在极端困难时期吃过草根的曾昭文老人对福利院内的生活尤为满足,他经常说:“赶上好时候,政府帮养老。”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银发浪潮”,全南县推出“快乐夕阳红”工程,为老年人创造健康服务、学习教育、文娱活动等环境,着力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精神无助和心灵寂寞等问题。此外,该县还连续三年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大力推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在农村,借助各村公共服务中心,全南县把农村幸福院作为一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就地建设幸福院,辐射涵盖了农户3950户,人口2.5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3849人。南迳镇南迳村是最早建设幸福院的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胜告诉记者:“白天经常有几十位老人在这里打牌、下棋,到晚上就更热闹了,周围热爱跳广场舞的老人把这里挤得满满当当。”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机构养老职能,全南县在完善原有养老院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又投资1900万元兴建了社会福利中心。“建筑风格以老年人宜居的庭院式、花园式为主,包括老年公寓、光荣院、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该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邱恒贵告诉记者,这项工程将较好地解决困难老人的供养难题。
好山好水好养生
俗话说:“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全南县大吉山镇小溪村人口只有千人,10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位。小溪村毗邻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南县的水源地保护区。进入该村需经过一条狭长幽深的山谷,两边山林浓密茂盛,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全南县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82.5%,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良好的森林环境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空气调节器”。而优质的水资源则像是一个天然的“净化池”,该县境内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II类,并含有大量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锌、铁、硒、碘、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青山绿水默默地福泽着该县百姓。
为呵护好蓝天碧水净空,全南县探索建立了“绿色GDP”考核体系,把该县60%以上的林地纳入限伐、全封等保护范围,并严格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同时,该县投入2亿多元实施了梅子山公园改造以及弟子规公园、桃江公园和湿地公园等新建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从广州交通部门退休的陈礼先老人带着老伴跑遍了珠三角十多个县市,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全南养老。回来后他发现,像他这样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最终叶落归根的老人不在少数。“在全南喝的是清甜的水,呼吸的是干净的空气,相伴的是蓝天白云,我有信心活到100岁。”陈礼先笑呵呵地说。
敬老孝亲成风尚
走进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葡萄园新型社区,文化长廊上绘制的“新24孝”图栩栩如生,村路两边墙体标语格外醒目:敬老孝亲好家风,社会和谐促稳定;人以孝为先,家以和为本……
镇仔村党支部书记曾升周告诉记者:“我们村有着深厚的孝德文化底蕴,近年来,村里把孝德作为每家每户必须遵守的家风,村民们也都赞成这个提法,人人争当孝德模范,户户树立孝德家风。”
近年来,全南县弘扬孝文化活动好戏连台。该县连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媒介的作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大力宣传敬老、爱老典型事例,挖掘和培育新典型,广泛对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浓厚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全南县大力培育发展“好人文化”, 一批道德模范人物脱颖而出:入围中国好人榜自强不息的孝女陈春莲,17年如一日尽心照顾婆婆的故事在邻里间传为美谈;淳朴孝女刘斗妹,丈夫过世后奉养公婆30载,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钟九龙,12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孝心和爱心倾注到母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