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南县三扬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显微镜下生产动铁喇叭。该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依靠科技创新生产的耳机等无线通讯器材全部出口欧美。
□尹其奇 曾晓芳 文/图
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钛合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陶瓷棒……近年来,随着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这些高端
产品都实现了“全南制造”。
由低端到高端,由初加工到高精尖,全南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寻
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产业“无中生有”“有中创新”。据统计,2015年1月至11月,该县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工业增加值19.72亿元,同比增长9.5%;财政总收入7.64亿元,同比增长19.1%。
●科技引领 传统产业生“新枝”
在全南县磁头类产品生产企业中,群英达、剑峰、泰胜等企业的规模尚小,却为电子类产品的转型升级撑起了大天地。通过科技创新,这些企业生产的高端磁头类产品占据了全球同类市场60%的份额。
“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小企业也能有大能量,传统产业的‘老树’也能发新芽。”全南县商务局副局长陈素华说。长期以来,该县电子类企业主要生产仪器仪表、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传统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企业要突破重围,就要不断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衍生新产业、研发新产品。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后劲。要力促传统产业涅槃重生,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实现“有中创新”。
1月4日,走进全南县三扬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显微镜下生产高铁耳机。该公司是驻扎该县的老牌企业,主要生产耳机、手机电池、天线、充电器等无线通信器材,产品全部出口欧美。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三扬电子市场不断拓展的支撑力从哪里来?该公司总经理施声扬说,企业拥有多项国内发明专利和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自然不愁市场。
“自企业落户全南县以来,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技术研发。目前,该公司正与美国客商共同开发用于助听器内的精密扬声器,打破了当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助听器生产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施声扬介绍,凭借新颖的产品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拓宽市场,公司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市场份额长期占据全球三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南县充分运用各类经济杠杆和调控手段,采取财政补助、贴息、奖励及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方式,鼓励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优化升级。该县还专门设立工业发展创新基金和科技人才贡献奖,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形成了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在不断激发“内智”的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先后引进了中级职称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并积极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借助外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
●招大引强 新兴产业育“新苗”
近日,走进松岩冶金材料(全南)有限公司车间内,笔者看到,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械设备生产海绵钛产品。“我们公司总投资6亿元,目前,正计划追加投资2.5亿元新建钛铝合金及铝电解节能材料和高钛铁两个项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史家成介绍,从去年9月一期开工投产,到二期工程筹备上马,松岩冶金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据了解,松岩冶金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拥有从萤石矿开采到海绵钛产品生产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一家气体排放零污染、工业废水零排放,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国际化海绵钛制造企业。同时,该公司将与之前落户全南县的华星氟化学、石磊萤石等氟化工企业一起,共同构建从开采、选冶到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年产值百亿元的氟化工产业集群。
同在全南县第一工业区的晶环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正在加紧生产稀土陶瓷工艺产品。该公司从当初一家单一稀土分离的小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成为江西百强民营企业,其研发的陶瓷棒等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与中国原子能工业等联手研发稀土分离技术,现已成为国内稀土行业的领跑者。“如今,公司除了加强原有的稀土、锆废料回收,原矿冶炼,氧化锆、钇锆制品等产品项目外,还涉足了军工品、医疗器械、核材料等领域。”该公司生产科科长管露森说。
针对稀土出口配额限制及国内矿产业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全南县主动跳出资源桎梏谋转型,以产业集群方式打造新的增长极。为此,该县在广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对接具有引领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引得华星、包钢稀土、天润等特大型国企入驻。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随着一个个高新科技项目的落户,新材料、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新兴产业在全南县异军突起,成为该县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1月至11月,该县引进内资项目12个(其中亿元项目3个),合同资金44.1亿元;实际利用内资29.24亿元,同比增长8.66%;实际利用外资5564万美元,同比增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