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扎根乡土 枝繁叶茂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5日

    在大余县吉村镇,有这么一个团队,成员中有退休老人、下岗人员、普通群众。平时大家身份不同,生活各异,但一有演出时,他们就聚在一块,穿上戏服,吹拉弹唱,排练创作,为当地农民送上一出出精彩的乡土大戏,他们就是大余县的草根剧团——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
 
    草根剧团成立于2007年6月,是由大余县吉村镇文化站退休干部谢文生牵头,十几名农民戏曲爱好者组建的农民业余剧团,邀请从当地文化部门退休的刘家琨担任剧团团长。
 
    多年来,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艺演出队,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剧团演出实体,成为大余县草根剧团中的佼佼者。近年来,该剧团共编排节目500多个,其中自编节目190个,平均每年演出80余场,观众有100余万人次。
 
    一支业余文艺团体,缘何能坚持演出并长盛不衰?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剧团进行了采访。
 
    扬琴、二胡、打击乐等乐器声声声入耳,乡韵十足的赣南采茶戏唱段句句传来。在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文化大院,只见几名表演者演出传神到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原来,剧团成员正在排练小品《家和万事兴》。“这个小品讲述的是孝老敬亲、婆媳和睦共处的故事,很受群众欢迎。”剧团负责人段先林介绍说。
 
    走进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工作室,橱柜里各色服装、道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摞摞已经泛黄的剧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剧本大部分是手写的,翻开几叠厚厚的剧本,里面从每一个演员的角色分配、旁白说词到每一段的唱曲都记得很详细。
 
    “这些可是宝贝,是我们多年来的心血。”剧团导演周水生一边修改着剧本,一边告诉记者,“剧本从最初构思到最后定稿,前后不知修改了多少回,每场演出后都会根据各方反应,不断修改完善。”
 
    “为了迎合老百姓的口味,我们不断创新演出方式,编排新节目。从写剧本、编曲、排练到演出,整个过程剧团成员付出很多,但他们从未抱怨过。”段先林补充道。
 
    今年83岁的刘家琨是这支剧团的编剧,同时也是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说起剧团的发展史,老人激动不已地说:“剧团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但是大伙凭着对戏曲的爱好与热情,克服了重重困难,让剧团得以生存发展。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村农民业余剧团迅速壮大。”
 
    2011年,该县文化部门筹集资金为吉村农民业余剧团添置了一套演出设备,还经常免费派专业老师指导剧团创作。同时,把剧团纳入了三项农村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组织文体活动)内,经常为剧团安排演出,每场演出都会给剧团补助一定经费。其他乡镇听说吉村有个农民剧团,也经常邀请剧团去演出。
 
    “这些年,剧团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气一年更比一年旺!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干劲就越足。”回首往昔,展望未来,刘家琨信心满满。
 
    吉村农民业余剧团经常赴十里八乡义务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农村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文明新风尚,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年的努力和付出让剧团创作出不少富有时代特点、反映农村新变化的好节目。赣南采茶小戏《麻辣婆参保》《天大的误会》《张翠花告状》等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剧目,让群众直观地了解相关政策,《天华山茶歌》《日头出来圆溜溜》《梅岭恋歌》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我们采用传统采茶戏的曲牌和调式进行创作,演员表演时,常常穿插耳熟能详的乡间俚语,很受观众欢迎。”剧团成员谢文生告诉记者,在剧团现有的剧本当中,采茶戏占70%以上。
 
    “只要剧团在运转,我们愿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走进更多的乡村、社区、敬老院等场所,为父老乡亲带去更多的文化享受,为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贡献自己的力量。”段先林表示。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特约记者赖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