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成了“淘宝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7日
正月的寻乌,春意盎然。记者日前走进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了解当地的“赶街”文化服务站运行情况。
“赶街”文化服务站就设在村里的农家书屋。服务站门前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各项惠农政策、身边好人榜和商务资讯,前来“淘宝”的群众络绎不绝。正是,室外阳光普照,室里热火朝天。
“赶街”文化服务站站长刘传盛被一群村民围在电脑前,正为村民们在网上“淘宝”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妻子汪庆香忙着为村民准备出售的脐橙打包。42岁的村民刘生添3天前在网上花10元买了5双袜子,他说:“在家门口就可以逛‘商城’,商品选择多,质量有保证,省钱又方便。”前来办理网上销售的村民刘剑华说:“以前总怕农
产品没有销路,现在家里的红薯、黄豆等都可以拿来在网上卖。”汪庆香指着“土特产展示区”介绍道,自建站4个月以来,已帮村民卖出了800多箱脐橙,还有木耳、红薯干、香菇等农家特产。
“土特产展示区”旁边是“图书借阅区”,书架上摆放不少科技类书籍和文学作品。“这几天一直在为脐橙黄龙病的防控发愁,这本《脐橙黄龙病识别原色图谱及防治技术100问》送来了‘及时雨’。”正在看书的村民刘永亮高兴地说。书籍借阅登记本的数据显示,自从“赶街”文化服务站和农家书屋“二合一”后,书籍借阅量比原来翻了两倍。
刘传盛介绍,村民们有农业技术上的疑问,首先想到的是来农家书屋寻找答案。村民主要借助“赶街”代买日用品,代卖农产品,也有来办理缴纳电费、电话费、电视维护费等业务的。服务站还与
银行开展了
金融结算业务,方便村民存取款。“‘赶街’文化服务站的建立,解决了村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实现消费品下村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解决物流进农村‘最后一公里’。”刘传盛说。服务站自2015年9月运行以来,累计为村民代购商品5.7万元,代缴费用9.8万元,代销售农产品12.64万元, 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办理过业务。
“去年12月,‘赶街’联合创始人、浙江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东明曾到这里参观指导,他说,传统的农产品最大困惑就在于销售渠道,而‘赶街’对于打开农产品渠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农村创业的好机会。”刘传盛说,“我还准备与银行进一步协商,争取10万元的金融准备金,更好地服务村民。”
据了解,去年以来,在中宣部的对口支援下,寻乌县按照“公共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家书屋+电商”建设工程,建立县级有“赶街”文化服务总站、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村有分站的寻乌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从2015年起,该县每年安排财政预算6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对“赶街”文化服务站点给予扶持。目前,该县已建成首批“赶街”文化服务站23个,计划在2020年实现村级“赶街”文化服务站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