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业支撑 激活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
近日,大余天盛金属有限公司工人在矿渣废料提取加工生产线上巡查设备运转情况。该公司通过实施钕铁硼、荧光粉废料综合处理再利用项目,有力推动了矿渣废料绿色循环再利用。 袁荣德 摄
|
|
□王淄操 周小芳
由中国德林安防科技集团投资兴建的大余安防产业园项目在大余县新城工业小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主要从事网络智能消防安全设备系列
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投产达标后预计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进展能够如此迅速,还要感谢大余保姆式的贴心服务。”近日,中国德林安防集团负责人黄康华告诉笔者。
项目高效推进的背后,是大余县推动企业项目发展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近年来,大余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
经济,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夯实基础引“凤”入园
走进大余县工业园区,宽阔的道路向前延伸,连接起一个个厂区企业,日趋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在园区安家落户。目前,该县工业园已形成了以钨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大余县经过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了新华工业小区、新城工业小区、新世纪工业小区“一园三区”的园区格局,总规划面积1.6万亩,目前已开发6300余亩,入园企业110多家。其中,新华工业小区围绕发展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已经规划建设了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交易、科研创新、产品展示、产品检测、仓储物流等六大平台,园区规划建设日趋完善。
近年来,大余县围绕功能配套基础设施一体、上下游产业一体、物流运输一体、创新创业一体、社会服务一体的“五个一体”思路,投入上亿元资金推动园区供水、供电、道路、绿化、土方平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四纵五横”循环路网。为进一步提升园区平台服务能力,该县还在规划建设上做足文章,将新华、新城、新世纪工业小区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明确园区定位,逐步把交通、物流、商贸、劳动力等要素往园区集中布局。
创新引领循环发展
在大余县东宏锡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笔者看到成批的废钨渣被送上工业流水线,经过烘干、烧结、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有的转化成精美的锡制工艺品,有的则提炼出钨酸钙、钨酸钠等重要化工原料。“我们与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共同研制出了废料回收新技术,高效回收钨冶炼渣生产钨锡金属,回收后产生的废料还可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斌说。
在大余县,像东宏锡制品有限公司这样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还有不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该县传统产业绽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大余县钨资源丰富,对钨矿多年的开采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废渣废料。该县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废渣废料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并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逐步培育出了一条资源良性循环的新产业链,既有力地解决了废渣堆积的环保老问题,又产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新效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目前,大余县规模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有7家,培育出了银废渣回收、钨废渣利用等一批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年处理废渣10万吨,年处理尾砂、废矿石60万吨,实现企业年销售收入25亿元。
借“网”拓宽销售网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销售网络的拓宽,传统销售模式受地域、信息、物流等因素的制约,使产品外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以其销售面广、营销成本低、信息方便快捷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与青睐,传统企业纷纷“触网”发展。
南安板鸭有限公司是大余县老牌知名企业,生产的南安板鸭畅销国内外市场。以前,该公司产品销售基本靠实体经营,销售业绩虽然可观却略显保守。去年,该公司搭建起企业电商平台,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销售业绩实现大幅上升。该公司副总经理袁春妍说:“随着电商业务的开展,我们开辟了官方网站、官方微信以及网络商城旗舰店等电商平台,宣传并销售公司产品,不断提升南安板鸭品牌价值。”
近年来,大余县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优化电商发展环境。该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电商产业。目前,居无忧、厂家网等10余家电商入驻该县,27家物流公司实现县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