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产城融合,让乡愁更美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5日

    银坑全景。记者郭芷汇 摄

    银坑镇营下大坪移民社区。记者郭芷汇 摄

    银坑镇街道整治前车辆乱停乱放,时常造成道路拥堵。

    记者郭芷汇 摄

    开展清理后的圩镇街道。

    记者郭芷汇 摄


 
    □记者张惠婷
 
    春分时节,走进于都县银坑镇,宛若置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这里的镇容镇貌明净动人,这里的土地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活力,这里的群众又在享受着现代化的新生活。
 
    站在新起点,逐梦新征程,银坑正以超前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统筹的办法,打好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攻坚战,朝产城融合迈出坚实的探索步伐:
 
    圩镇整治告别“脏乱差”,重塑大镇风范。
 
    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让银坑美在今天,灿烂在明天。
 
    产业扶贫,精准发力,为乡村发展增添后劲。
 
    美丽村庄与富民产业交相辉映,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并行不悖,“十三五”的第一个春天里,银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脉动令人振奋。
 
    A
 
    圩镇整治,书写大镇繁华美丽
 
    “整治后的圩镇,恢复了‘大家闺秀’的风采和美丽,让我更加自豪和热爱。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有责任保护好它。”
 
    ——圩镇建设理事会成员徐永生
 
    加宽后的路面干净畅通,沿路广告牌整齐划一,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商户经营文明规范……整治过后,银坑镇圩镇繁华依旧,大气更胜从前。
 
    市里提出要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住得舒心、记得住乡愁。两年前就展开圩镇整治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银坑,对此有着具体细致的实践。
 
    银坑是于都县北部重镇,自古商贸繁荣,圩镇辐射人口近30万,是该县规模最大的集贸市场所在地。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圩镇功能不足、设施老化、管理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如果群众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何来安居乐业、富裕和谐?但整治不能是‘一阵风’,要注重内涵、利于长远,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银坑镇党委书记朱寿福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近十年间,该镇就先后进行了三次圩镇整治,但最终都以反弹告终。为此,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前期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座谈,探寻整治不彻底的深层次原因,形成“系统整治、长效管理”的共识。在此基础上,集中5个月时间开展全方位整治,确保一次性整治到位。
 
    如何整治?——科学谋划、规划先行。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银坑聘请国内规划专家对圩镇进行高起点规划,把6个村7.2平方公里范围划入圩镇规划控制区,在规划区内深入开展乱搭乱建、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多项整治。
 
    谁来整治?——“农村的锣鼓农民敲。”
 
    整治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也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除了健全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城管中队、环卫所等组织机构职责外,银坑还组建了圩镇建设理事会,聘请了群众监督员,形成充足管理合力,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面对圩镇整治这块“硬骨头”,全镇上下发扬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作风,拧紧“发条”、全力攻坚。广大干部每天早上5点半就奔赴整治一线,进行规劝引导、秩序维护和违章执法,用实际行动温暖感化群众的心。连多年前法院强制执行也没有拆除的违章建筑家乐福超市,这次也主动进行了拆除。
 
    为了兼顾群众利益,银坑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新建了一个1000余平方米的集贸棚,并改造升级原有3个集贸棚,进行功能细化,划设标准摊位,强化防雨防涝功能,实施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引导流动摊点摊主主动搬迁,入棚定点经营。
 
    在做好整治工作的同时,银坑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圩镇提质增能。以前由于不通自来水,圩镇群众只能买桶装水喝,通过实施饮水管道延伸工程,圩镇从水质良好的琵琶村引入铺设万米自来水管道,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整治、建设、管理一盘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一项以民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如今,银坑正以创建文明示范圩镇为契机,努力谋划适合镇里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群众不禁畅想,今后的银坑圩,一定是个乡愁浓郁、舒适惬意的幸福家园。
 
    B
 
    以城促产,安居乐业幸福满满
 
    “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一朝举家搬迁,这种突然间的改变,让我有些兴奋。来到新家园的感受,可以用四句话形容:村居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深山移民户彭英基
 
    一份稳定的收入、一处舒适的住所、一个有归属感的环境,对于新生活,每一个搬迁户有着共同的期盼。
 
    在银坑镇营下村大坪移民扶贫示范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产业的美妙交融,让移民搬迁户安居乐业幸福满满。
 
    银坑整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政策,在离圩镇1.5公里的营下村打造了这个移民安置社区,总规划建设200户,贫困户只需成本价就能在此安下新家,并可以获得五年贴息贷款
 
    低保户陈南海今年56岁,今年春节前搬进了两层半的小洋房,正式开始新生活。回想当初在汉田村居住的日子,他心绪难平:“喝的是井水,种的田被野猪破坏,小孩上学要走六七里路……”
 
    现在,老陈“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梦想正在成真——在社区,一座座白墙、灰瓦、坡屋顶、木格窗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屋顶上都装上了光伏发电站,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淘宝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这只是好日子的开头。以“乡愁文化”为切入点,银坑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孝心文化墙、二十四孝石雕已经完工,民俗文化广场、“印象银坑”镇史馆、客家农耕文化馆正在加快建设中,社区与千年古山天华山之间的便捷通道也将打通。届时,发展集文化、观光、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水到渠成。
 
    以社区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空间;以产业为保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实践正在上演。其目的就是让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的完善,又助力产业源源不断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到来,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看好社区的产业发展前景,永诚农业专业合作社正着手在基地开发千亩蔬菜基地。春节过后,60岁的陈秀就在基地忙活着,她说:“新家就在基地旁,就业就在家门口,感觉像住在田园里一样,活儿不重,收入不少,比以前在家种地强多了。”5月中旬,基地生产的第一批蔬菜将投向市场,社区移民户纷纷就近转变为产业工人。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银坑始终注重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开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依山、依田、依水建社区。无论是店铺招牌这样的单体设计,还是对施工项目的品质把关,或是产业的整体布局,无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我们将‘工匠精神’融入社区打造全过程,力求取得实效,确保群众满意,这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朱寿福说。
 
    C
 
    产业扶贫,村民致富动力十足
 
    “乡村记忆很温暖,却不免夹杂些苦涩。离乡的日子,我时刻眷恋家乡的味道,也最终被乡愁牵引,回乡创业发展。如今,乡亲富裕了,我的乡愁也落了地。”
 
    ——返乡致富带头人廖勇飞
 
    乡愁,是凝聚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之一。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最后都叶落归根,成为家乡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外打拼多年后,廖勇飞回乡创办森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银坑丰富的林地资源,流转近万亩山地开发种植油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如何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成为廖勇飞思考的问题。在银坑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他再次流转林地2000亩,探索实践“五统一分”精准扶贫模式,可带动300余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五统一分”,即以公司或者合作社为平台,实行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受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贫困户源何贫困?因为没有发展思路,缺少资金、技术和致富带头人。“五统一分”,就是让每户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可以合作经营产业基地,并获得各方面扶持,从而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和风险,提升受益水平,实现会种植、有钱种、不愁卖。
 
    这种新的产业扶贫模式,如同一根“红丝带”,让荒废的土地被利用起来,赋闲在家的贫困户忙起来,农村的经济活起来。
 
    如今,银坑已经在河背、洋迳、营下等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抢”着认领自己的责任田,享受着新产业带来的喜悦。
 
    走进洋迳精准扶贫脐橙示范基地,这里已经完成土地平整和条带开挖,“到了脐橙收获的日子,基地将是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刘水发告诉记者。
 
    洋迳村多为低丘缓坡,所产脐橙品相佳、口感好。早在11年前,群众就开始分散种植脐橙。但由于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狭窄、小户果农对价格缺乏话语权,该村脐橙产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仅售1元。
 
    5年前,该村30余户果农自发成立洋亩果业专业合作社,将原来分散的果农团结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发展,大大提升了果农收益,该村贫困面从2005年的近50%降低到现在的18%。
 
    “五统一分”的产业帮扶办法也是这样得到了完善。去年,合作社再次流转林地1000亩,按照每户贫困户租种5亩林地的标准,吸纳洋迳村及周边村组近20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脐橙产业。
 
    37岁的贫困户张家仁原来以打零工为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向合作社申请加入种脐橙,一篮子的政策和服务让他振奋:一次性交清1500元,就可以获得5亩林地30年内的租用权,还可以向银行贷款5万元,分10年还款,前5年的利息由政府全额补贴;合作社将帮助找好销路。
 
    “想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娶个媳妇,成个家。”张家仁望着家乡的土地,脸上充满信心。
 
    他有理由相信。扶贫春风吹拂下,脚下这片热土,正升腾着蓬勃的希望之光,引领着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让乡愁落地。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