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九二工业基地是我省唯一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
“九二”名称的诞生,凝结着历史的荣光——1970年9月2日,毛主席欣闻会昌找到大盐矿,亲笔批示“这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荣光的背后,也有着“成长的烦恼”:基地长期体量偏小,链条较短,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形成。
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烦恼,把“九二”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会昌县解放思想,思变谋新、循“绿”向前,朝着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推动基地破瓶颈、谋转型、优环境。
破瓶颈,打开发展新空间
历时7年建设,九二基地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将于今年5月开机试产,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1.9亿元。
该项目早在3年前就已竣工,却因国家对烧碱行业规定的1公里防护距离限制,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项目因而停滞,每月净损耗650万元。
氟盐化工是会昌产业发展的“头号工程”,九二基地的发展却一度让当地干部群众几多惆怅——成立十年来一直在做征地拆迁工作,部分竣工项目迟迟不能投产,有意投资的企业也望而却步。
打破瓶颈,才有发展新空间。策应全市“主攻工业、三年翻番”战略,去年9月,会昌打响九二基地征地拆迁攻坚战,决定举全县之力,将基地周围1公里防护距离范围征拆到位。
最早的真空制盐项目,搬迁90多户居民,足足用了三年;2009年启动500米防护距离范围内征拆工作,历经5年才全部完成。第三次征拆,涉及的群众更多、面更广,能否如期完成任务?
“要只争朝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九二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刘健平道出了所有征地拆迁干部的心声。
他们每天清早6点多开始做工作,上户宣传、签订协议、腾房拆除一手包,常常忙到深夜才收工。期间,干部何炎周强忍父亲过世的悲痛,告假一天又默默回到征拆一线;干部许志明成天忙着走村入户,孩子焦急地向人打听“爸爸去哪儿了”……
干部们的务实担当,感化了群众、换来了支持。何平郁已是第三次经历征地拆迁。搬了几次家,谁不嫌烦?但他说:“为了基地的长远发展,这点烦算什么?”何九圣不但带头拆迁,还主动请缨加入拆迁队伍,义务帮助丈量、清表。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短短3个月,1公里防护距离内剩下的269户居民全部签订了拆迁协议。
防护区内的征拆工作还在加紧推进,各路企业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前来基地考察。因为,这里不但拥有储量达19亿吨的盐业资源,还将成为全国少有的符合安全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
谋转型,构筑发展新优势
抓好产业的科学布局,是基地做优做强的关键。
会昌县同时拥有盐矿和萤石矿,发展氟盐化工产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却因规划、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缺憾,整个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摊开的双手,握不成拳头”。
痛定思痛,会昌县重新审视自己,决定因地制宜走一条转型发展之路——用生态循环和高科技理念延伸氟盐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
作为转型主战场的九二基地,正以羽翼渐丰之势,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融入基地企业的基因中,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风生水起。去年底投产的九二盐业真空制盐节能技改项目,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卤水净化、六效蒸发制盐和自动化集成技术,对原有年产60万吨制盐装置进行改造,使年产能提升40%,吨盐综合能耗下降22%。
该项目在国企湖南盐业入股九二盐业后启动,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雄厚资金随之引入会昌县,诸方合力,共同做强“盐文章”。
以构建氟盐化工产业框架体系为目标,会昌县积极靠大联强、招大引强。目前基地已吸引项目14个,总投资45.8亿元。这些项目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使基地形成了“众星辉映”的新优势。
“离子膜烧碱、氢氟酸两个氟盐化工产业基础材料项目年内将投产,新引进的双氧水、甲烷氯化物、过碳酸钠等下游产业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刘健平告诉记者,“我们预留了管道接口,通过管道将基地内一个个项目相连通,使副
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能够梯级接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引进项目,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项目如果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将被婉拒门外。”会昌县县长余学明说,实际上,已经有一些送上门的项目因此抱憾离去。
对于基地的未来,余学明充满自信:“力争在今后五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利税超15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氟盐化工基地。”
优环境,铸造发展新磁场
由浙江衢州杭商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医药中间体系列项目正在九二基地紧锣密鼓建设,老总林升忠表示:“是基地优越的发展环境让我们下定决心选择了这里。”
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今天的九二基地底气不断增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客商。
环境磁场强劲,政府服务功不可没。
去年10月,会昌县出台关于精准帮扶企业的20条政策措施,实施“一企一策”,以县领导挂点联系、县直单位定向帮扶、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帮扶合力,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桩桩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大小事,传递着浓浓温情,激发出企业活力。九二盐业位于周田镇圩镇的卤水管道老化,需要重新对街道进行开挖,县里组织干部全程维护施工秩序。
石磊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面临资金难题,县里协调促成
金融机构为其提供8000万元
贷款,保证了公司项目顺利进行……
“管家”式服务不仅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还包括提升基地的硬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今年基地将加快两条主干道的建设,并进行整体的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站都将在年内完工。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使基地的集约度变得更高、承载力变得更强。
随着基地发展壮大,吸纳了一大批群众就近务工。周田镇上营村村民王恩传原来以种烟叶为生,如今他在基地找了一份机床维修的活。“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工厂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元钱。”他心满意足地说。
离基地3公里处,是火热建设中的黄浦安置区。筠门岭镇镇长肖瑞林告诉记者,该镇将拆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将安置区纳入新圩镇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一布局,着力打造一个总面积700多亩的黄浦新区。拆迁户由传统农户转变为新市民,不仅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还可以成为基地产业工人。
居住新城镇、就业在基地、奉献在家乡,拆迁户钟来招憧憬着新生活,脸上漾起幸福的笑靥:“好得很,好得很!”